在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的結尾,楊過攜小龍女遠去,滿懷不捨的郭襄奪淚而出。

此時,金庸先生列出一首詩結尾: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

金庸先生真是高手,用這首詩,將此時郭襄心中對楊過的不捨及無奈表達的入木三分。

這首《三五七言》,又名《秋風詞》,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整首詩共6句,每一句都是經典名句,讓人回味無窮。

《三五七言》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

這是一首愛情古詩。

秋風悽清,秋月明朗。

風中的落葉時而聚集時而揚散,寒鴉本已棲息也被這聲響驚起。

盼着你我能再相見,卻不知在什麼時候,此時此刻實在難耐心中的孤獨悲傷,叫我情何以堪。

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這個秋日的夜晚,詩人抬頭望着天空的明月,耳邊傳來烏鴉的叫聲,在這個悲涼的氣氛裏,詩人在想念舊日的情人。

也許是秋天的落葉,讓人頓生傷感。在詩詞中,秋夜懷人已經成爲習俗。也許是秋天霜冷的天氣,易勾起人的思念之情。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

由此詩,我們可以猜測,詩的主人公有一箇舊時的情人,卻因故不能在一起,在這個淒涼的秋日,看到秋月,聽到烏鴉的叫聲, 詩人悲從中來。

世間最悲劇的事情,莫過於“明明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在這個悲涼的秋夜裏,想起舊日的情人,思念奔湧而出。我們何時才能再見呀?我想你這麼深,你是否也在想我呢?

相思入骨,夜也難度,情也難熬。

詩人心中悽怨、幽怨的相思之情噴湧而出,整首詩顯得那麼悽婉動人。

關於這首《三五七言》,太多的疑惑。今天,隱娘要一一跟大家說清楚。

《三五七言》到底是詩,還是詞?

《三五七言》是雜言古詩,意爲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八言以上等各種句子自由地混雜於一首詩中的形式。

這首《三五七言》由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組成,故名。

但是,在形式上,此詩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應是一篇偏重作品形式特徵的席間唱和詩。

趙翼的《陔餘叢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係,雲:“三五七言詩起於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而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爲“秋風清”。

《三五七言》究竟是不是李白的作品?

宋代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隋代詩人鄭世翼有此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

對於此,現代語言學家郭紹虞先生意見不同,他說:嚴羽說鄭世翼有這首詩《三五七言》,可是查找了《詩人玉屑》中,卻沒有“秋風清”各句,應該以《詩人玉屑》爲準,而“秋風清”此詩在《李太白集》中有記載,所以,應該是李太白的詩作。

後世許多學者也都認可此詩爲李白的作品。

《三五七言》到底有幾句?

衆所周知,《三五七言》還有另一個名字,名爲《秋風詞》,在版本上,也不一樣,全詩如下:

秋風詞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

【據《梅庵琴譜》所述以下非李白所作】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最後這三聯成爲後世相思的名句,但是,這首詩的作者卻一直讓人爭議。

《梅庵琴譜》敘述,後三聯並非李白所作。有些詩集收錄李白《三五七言》時,也只寫了前三聯。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法考查出後三聯是否是李白的真實作品。

隱娘想說此詩是不是李白的作品,爭論可能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如果是李白所作,我們亦可窺見李白綿長的情思和高超詩作水平。

如果不是李白所作,那麼,我們亦可以將這首詩看作是李白和後世無名詩人神交而留下的傑作。

作者已不可考,但這首詩留給世人那幽怨、綿長的相思之情,卻回味無窮,直到今日,依然動人心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