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佈雷格曼表示,“拍這部電影的人必須要明白,這是一個屬於湯加人的故事,那些孩子當初之所以能在荒島上活下來,背後有其非常深刻的文化因素,涉及了他們湯加人獨特的精神屬性和成長背景。本月初,英國《衛報》刊載了澳大利亞歷史學家魯格·佈雷格曼(Rutger Bregman)新作《人類》(Humankind)的文字節選,講述了半個世紀前六個湯加少年荒島餘生,最終奇蹟獲救的感人故事。

來源:澎湃新聞

本月初,英國《衛報》刊載了澳大利亞歷史學家魯格·佈雷格曼(Rutger Bregman)新作《人類》(Humankind)的文字節選,講述了半個世紀前六個湯加少年荒島餘生,最終奇蹟獲救的感人故事。文章很快便在全球範圍內引發讀者巨大興趣,累計閱讀人數至今已超過七百萬,還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好萊塢演員羅素·克勞(Russell Crowe)、導演泰卡·懷蒂蒂(Taika Waititi)、美國議員泰德·克魯茲(Ted Cruz)和澳大利亞前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等各界名人的推薦和轉發。很快,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掀起了該片改編版權的爭奪戰。究竟《人類》有何魅力?不妨先來看看它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人類》由澳大利亞歷史學家魯格·佈雷格曼創作。

六個少年的奇幻漂流

說到少年人流落荒島的故事,不少人首先會想到的便是英國小說家威廉·戈爾丁那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傳世名作《蠅王》。確實,由《衛報》開始,各路媒體都十分熱衷於以“真實版《蠅王》”的噱頭來宣傳魯格·佈雷格曼筆下這部紀實文學作品。不過,相比重在揭露人性野蠻與黑暗的虛構作品《蠅王》,《人類》裏的這則真人真事,結局卻顯得相當光明,足以證明人性本惡的說法其實也並非顛撲不破的真理。

故事要從澳大利亞人彼得·華納(Peter Warner)說起。他是一個有着航海夢想的年輕人,雖被父親逼着在家族企業乖乖上班,但一有空還是喜歡駕船外出捕魚。1966年冬天,他航海來到湯加。這個位於太平洋南部的島國,西距斐濟650公里,距新西蘭1770公里。返回澳大利亞的航程中,彼得·華納有意稍稍偏離了平時常走的航線,竟然意外發現了一個小島。它在地圖上的名字叫作阿塔島(Ata),古時曾有土著定居,到了1863年,他們被駕船來到島上的一夥白人奴隸販子全部抓走,之後島上就再也無人居住,世人也都逐漸忘記了它的存在。

但1966年的這一天,彼得船長卻在望遠鏡裏注意到,島上本該是一片綠色的植被,竟有好幾處出現了被火燒焦後的痕跡。直覺和經驗告訴他,這不像是天火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燃燒痕跡,於是便駕船靠近小島。

率先進入他視線的,是遠處懸崖上一個全身赤裸、頭髮及肩的男孩子。他也注意到了彼得的漁船,然後就猛地從懸崖上躍了下來,跳入海中。沒過多久,男孩游到了船邊。“我叫史蒂芬。”他用標準的英語大喊,“我們一共有六個人,我們在這裏待了已經有十五個月了。”差不多同一時間,其他幾個男孩也都來到了懸崖邊,他們扯破了嗓子,衝着自己的救星大聲喊叫着。

彼得讓他們全都上了自己的漁船。原來,他們是來自湯加王國首都努庫阿洛法一所天主教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因爲厭倦學校的飯食和生活,六個小夥伴偷偷開了別人的漁船,倉促出海冒險,不料遇上風浪,擱淺在這荒島上,一待就是一年多。

彼得安頓下六個孩子,第一時間用電臺聯繫上了努庫阿洛法。“我這兒有六個孩子。”他告訴接線生。對方讓他稍作等待。過了二十分鐘,電臺重新響起,傳來的是對方激動的聲音:“可找到他們了!大家都以爲這些孩子早就死了。連葬禮都已經辦過了。如果真是他們的話,那真是一個奇蹟!”

六個孩子中,當時年紀最大的16歲,最小的13歲。1965年6月,西翁(Sion)、史蒂芬、科洛(Kolo)、大衛、盧克和馬諾(Mano)實在是受不了學校裏無聊乏味的生活,決定出去冒險。他們打算自己駕船出海,計劃先去斐濟,要是運氣好的話,就一路漂去新西蘭。

彼得·華納(中)與獲救的六個湯加少年。

小船是從名叫塔涅拉·烏希拉(Taniela Uhila)當地漁民那兒“借來”的。這人平時就不怎麼討這些孩子喜歡。偷他的船,多少也是爲了捉弄一下他。這些孩子長期在教會學校生活,並無多少航海經驗。他們帶着兩袋香蕉和椰子,外加一臺燃氣爐,就那麼倉促地上路了。沒人想到要帶地圖,更別說羅盤什麼的了。

就這樣,漁船載着六個孩子,在晚上駛離了港口。一開始,海上風平浪靜,微風習習,他們不久便在浪濤有節奏的搖擺下,昏昏沉沉地進入了夢鄉。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等到他們醒來時,海上早已變了天氣,暴風不僅掀起巨浪,還將船帆撕扯成了碎片,船舵也被打爛。

就這樣,他們在海上漂流了八天。沒有食物,沒有淡水,餓了只能靠捕魚果腹,渴了也只能用椰殼來收集雨水——但能收集到的量其實很少,所以他們只能嚴格分配淡水,每人每天只能早晚各喝上一小口。

第八天的時候,阿塔島出現了。但那並不是我們在電影裏常見的那種水清沙幼、風光旖旎的小島。這裏沒有排列成行的棕櫚樹,有的只是光禿禿的石頭和植被覆蓋的山巒。

六個小孩分成了三組,每組兩人,輪流從事種植、烹飪和放哨的任務。他們也會爭吵,但一開始就說好了,一旦吵起來,馬上就有一個強制的冷靜期。科洛用一片木頭加上半個椰子殼以及從船上拆下來的六根鐵線,做成了一把簡易的吉他,每天早上帶領大家一起唱歌、祈禱。

稍稍安頓下來之後,孩子們開始探索小島。島的至高點,其實是一個火山口。在那附近,他們不光發現了人類活動的遺蹟,更有百年前那些土著留下的芋頭、香蕉和雞。早在一百年前,那些當地人就被當成奴隸抓去了智利,但這些芋頭和香蕉卻一茬一茬地自生自滅着,而他們當初養的那些雞,一百年來也都繼續自己繁殖繁衍着。這些,都成了孩子們能存活下來的保障。他們其餘的食物,還包括海魚、椰子、海鳥和鳥蛋。基本上,喫飯不成問題,反倒是喝水,成了一個難題。好在,小夥伴們用一把鈍鈍的小刀,挖空樹幹,用來收集和儲存雨水,靠着嚴格的定量分配計劃,總算沒有渴死。

少年們還試過自制木筏,想看看是不是能離開小島,結果劃出去沒多遠,就被浪打散了。

史蒂芬有一天摔了一跤,跌斷了腿。小夥伴用樹枝幫他固定。“別擔心,你的活兒我們會替你乾的,你只需要像湯加國王那樣躺着就行了。”西翁笑着安慰他說。

他們還畫出了一片羽毛球場,還自制了鍛鍊身體的器械。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學會生起篝火,而且十分小心地輪流看管,整整一年多的時間裏,從來都沒有讓它熄滅過。火除了能烹飪食物之外,還被他們用來在山頂上燃燒樹木,希望濃煙能夠引起過往船隻的注意。而最終彼得·華納會發現他們,也都是拜此所賜。

1966年9月11日,是他們獲救的日子。醫生檢查了六人的身體,非常驚訝於他們尚佳的身體狀況,尤其是史蒂夫已經完美癒合的斷腿。

然而,回到努庫阿洛法後,讓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當地警察立刻把他們六個關進了監獄,原來是那條漁船的主人塔涅拉·烏希拉報了案,一定要把他們當作小偷送上法庭。把他們從荒島上救回來的彼得·華納,又一次救了他們。他想到了自己認識的一位悉尼電視臺的經理,相信這個劫後餘生的傳奇故事,肯定能引來影視圈的興趣。“我可以把澳大利亞範圍內的故事版權賣給你。”他告訴對方。就這樣,船主塔涅拉·烏希拉拿到了一筆賠償,孩子們重新獲得了自由。

他們回到了家鄉哈阿菲瓦島,小島上九百多人,全都出來歡迎他們。而他們的恩人彼得·華納也成了湯加王國的英雄,受到了國王的宴請。“感謝你救了我的六個子民,你想好了要什麼獎勵嗎?”國王問他。“是的,我希望可以在您的水域捕龍蝦,希望可以在湯加開始我的龍蝦生意。”國王同意了。

很快,彼得回到悉尼,辭去父親公司裏的職務,重新買了一艘更大的漁船,真的做起了龍蝦生意。他沒忘記那六個孩子,也邀請他們跟着自己一起出海。畢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他們六人冒險出海的初衷。

電影公司承諾改編會尊重當地文化

五月中旬,包括奈飛、米高梅影業和曾製作過《BJ單身日記》、《真愛至上》等影片的英國Working Title電影公司在內,多家影視商爲獲得這個故事的電影版權而展開競標。最終,曾參與投資拍攝《爲奴十二年》和《荒野獵人》等影片的New Regency電影公司,以“七位數的價格”拔得頭籌,拿下其影視改編版權。

《人類》作者佈雷格曼告訴媒體,這個故事能如此轟動,他也感到十分驚訝。“好幾十位電影人找到我,想要獲得故事版權,有幾位已經把具體打算怎麼拍這部電影,大致都想好了。但我覺得,這件事必須要由我們幾個共同決定纔行——這一點至關重要。”

佈雷格曼所說的“我們幾個”,正是當初荒島餘生的六個孩子中至今仍健在的四人,外加搭救他們的那位彼得·華納船長。如今,彼得·華納已經快九十歲了,仍和那些孩子保持着聯繫。六人中,彈吉他的科洛和第一個發現船長的史蒂芬都已去世,剩下的西翁、馬諾、大衛和盧克四人,也已經都六七十歲了。

“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佈雷格曼表示,“拍這部電影的人必須要明白,這是一個屬於湯加人的故事,那些孩子當初之所以能在荒島上活下來,背後有其非常深刻的文化因素,涉及了他們湯加人獨特的精神屬性和成長背景。”

據佈雷格曼透露,這筆七位數的版權費,他們六人已商定平均分配;而他自己那份,打算捐給湯加的慈善團體。“我們幾人目前分處四個不同時區,但靠着網絡視頻會議軟件,一起敲定了這件事情,最終拍板的那一刻,每個人都很激動。結束視頻會議之前,大家在西翁的帶領下,做了禱告。”

下一步,New Regency拿下版權後準備找誰來當導演和主演,肯定都會受到外界的密切關注。佈雷格曼表示,該電影公司已向他明確承諾,在這方面肯定也要尊重湯加的地域文化,“尊重太平洋地區老百姓的聲音”。他相信,這部電影有不少內容都會在湯加實地拍攝,使用當地的電影人才。“肯定會給這個島國帶來巨大的文化和經濟上的影響。他們六個少年的故事,已在湯加這片土地上口耳相傳了好幾十年了,如今終於能走出湯加,獲得全世界的關注,真是一件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