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董 銘

被稱爲“賭王”的何鴻燊26日去世後,一部港產賭片被頻頻提起——由王晶執導、劉德華主演的《賭城大亨之新哥傳奇》(右圖)。這部以何鴻燊爲原型的“賭片”戲說其發家史,上映後還得到賭王本人肯定——“華仔演的新哥夠帥氣”。近年來賭片幾乎“絕跡”,“港產賭片”這個標籤也逐漸消失。作爲港片巔峯期具有代表性的類型電影,賭片有過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究竟是什麼讓它走向消亡?

第一部賭片勸人戒賭

1992年的《賭城大亨之新哥傳奇》中,男主賀信的父親是洋行裏的買辦、因沒錢看牙被拔掉門牙和返回香港後做房地產積累財富等橋段與何鴻燊的人生經歷基本吻合。與其說它是賭片,倒不如說是一部人物傳記。

而第一部港產賭片到底是哪一部,在影迷間存在較大爭議,一種說法是1972年張曾澤導演的《吉祥賭坊》,該片是以民初爲背景的功夫賭片,延續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港片的警示傳統,屬於“戒賭片”。1976年程剛導演的《賭王大騙局》則爲後來的賭片打下基礎,導演爲角色設定不同能力,包括聽骰子知點數、超強記憶力、換牌、策劃佈局、假冒身份等令觀衆眼花繚亂的千術和賭技,後來被王晶等導演廣泛使用。

但接下來推動娛樂化賭片繼續發展的不是香港影壇,而是電視劇。1980年,TVB王牌監製王天林提議將賭術搬上熒幕,次年王晶編劇的電視劇《千王羣英會》大獲成功後,前者得到邵氏公司肯定,開始執導《千王鬥千霸》等多部熱門賭片,掀起第一波賭片熱。

隨後市場迅速出現《賭王鬥千王》《流氓千王》《賭王千上千》等低質量跟風電影,因此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賭片一度銷聲匿跡,成龍動作片和林正英殭屍片等成爲香港電影市場主流。直到現實中被稱作賭聖的葉漢在公海賭博,給了王晶靈感,他決定運用不同手法拍攝一部全新賭片,賭片類型再一次“重獲新生”,這就是周潤發和劉德華主演的《賭神》。 

“賭門三傑”掀起新高潮

《賭神》爲代表的“賭門三傑(賭神、賭聖、賭俠)”的出現背後,其實是港片進入創作高峯期背景下的必然結果。賭片作爲新興類型之一,電影公司也樂於開拍製作規模更大的賭片,港片黃金時代崛起的大批票房明星也滿足了影片陣容需求。一系列有利因素助推下,1989年《賭神》面世。

王晶把港產喜劇和英雄片元素融入《賭神》中,第二部因爲邱淑貞的加盟吸引了更多觀衆。最終第一部本港票房爲3600萬港幣,第二部達到5100萬港幣,從此全面打開賭片市場。

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下,劉鎮偉和元奎導演的《賭聖》結合周星馳特質的同時,利用港產功夫片元素重新包裝賭術,讓賭片走向無厘頭喜劇路線。王晶則選擇創造“港產賭片宇宙”,在1990年的《賭俠》中劉德華晉升爲主角,配合票房靈藥周星馳,兩部《賭俠》的票房都超過4000萬港幣。

當時市場上以賭門三傑爲代表的知名賭片基本出自王晶之手,隨後再次出現《賭王》《賭尊》《賭魔》低質量跟風賭片。王晶導演的賣座賭片在創意、娛樂性、內容編排都有一定過人之處。但這些影片也遭到不少批評,尤其是王晶執導的賭片對千門中人的過度神話。而賭片的過度娛樂化,也爲這一類型接下來走向衰落埋下伏筆。

《澳門風雲》充滿“隔夜飯味”

港產賭片可以說和港片黃金時代共同進退,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賭片開始迅速退潮。首先是觀衆熱情消退,市場開始消失。1994年的《賭神2》聲勢大不如前,觀衆更多是爲情懷買單。觀衆熱情消退一方面是大量賭片帶來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也是因爲賭片不再能創造周潤發的“賭神”、周星馳的“賭聖”、劉德華的“賭俠”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事實上是香港電影工業已經無法再造港片巔峯期的巨星。

同時,另一大軟肋成爲壓垮賭片的最後一根稻草——以王晶爲代表的港片導演在賭片類型上已經玩不出新花樣,創作力急速萎縮。上世紀90年代後期,王晶已經一改早期“英雄化主角”的套路,走起寫實路線。《雀聖》等影片中,賭術變成騙術,但現實感並不能令賭片煥發活力。

老套路不斷消磨觀衆耐心,挑大樑的新人沒有出現,導演編劇啃老本,這使得賭片熱潮逐漸退去。2014年,王晶找來周潤發拍攝《澳門風雲》,但影片卻充滿“隔夜飯的味道”,5.2億人民幣票房大多是爲港片情懷買單。隨後王晶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打造《澳門風雲》三部曲,幾乎榨乾了賭片在內地市場最後的剩餘價值。近幾年,賭博、賭場逐漸成爲《媽閣是座城》《北京遇上西雅圖2》等國產片中的背景或元素。

新千年後的香港電影整體在走下坡路,大量人才外流、導演北上求生。好萊塢超英大片輪番轟炸下,觀衆也對大場面和高科技已見怪不怪。在內容創作乏力、觀衆熱情消退的背景下,賭片再想掀起觀影浪潮幾無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