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陶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遊、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中央文明辦也主動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在今年的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爲文明城市測評考覈內容,以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羣衆生活需要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地攤經濟的“小地攤”蘊含“大民生”。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城市中許多小微經濟體,一些自由職業者一方面要想方設法恢復元氣,另一方面則要通過更小規模、更低成本的經營——比如經營小地攤來渡過難關。當前,全國各地都在聚焦“六穩”“六保”精準施策,把優先穩就業保民生作爲重中之重。地攤經濟具有“小、快、靈”的特點,不僅方便了羣衆生活,更能有力促進零售、餐飲、旅遊等行業的加快復甦,進而帶動消費和就業。復甦的夜經濟不僅激發了城市活力、拉動了城市消費,更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將地攤經濟作爲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支點,可以激活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池春水”,讓微觀的民願匯入宏觀的民生。

地攤經濟將“小期盼”融入“大情懷”。“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小地攤的迴歸不僅與大商超形成有益互補,還留住了城市煙火氣。尤其是在疫情“解封”之後,充滿煙火氣的小地攤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也可以重啓怠惰已久的味蕾。“地攤經濟”應當成爲體現一座城、一羣人命運個性、文化底蘊的最鮮活的標本。小地攤既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調味料,也承載着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盼,讓每個人的小期盼與城市的大情懷交融,爲一座城市帶來基層的活力。

地攤經濟以“小治理”應對“大考題”。小地攤往往沿街爲市,是能夠反映城市綜合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的窗口。近年來,因爲地攤經濟給城市環境衛生和交通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各地紛紛取締小地攤。此次中央文明辦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爲文明城市測評考覈內容,對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羣衆生活需要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各地政府對地攤經濟不應再搞“一刀切”,而應通過合理規劃開放區域和時段、解決小商小販實際經營難題、重新制定規範性制度、強化健康衛生知識宣傳等舉措,精細化、規範化城市治理,答好這道城市治理的大考題。

人民羣衆的呼聲充分證明,有序放開地攤經濟順民心、適時宜。疫情衝擊下,寬政就能寬心。不妨把視野放寬,開拓就業空間,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讓城市煙火味更盛。(陶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