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方此舉相當於沒有給特朗普面子,難道是印度不想借助美國的力量。印度自詡是“南亞霸主”,是大國,出於體面,當然不會甘心被美國利用,而是要努力利用美國。

  對特朗普前幾天自告奮勇想在中印之間充當某種調解或仲裁角色一事,用一個段子來形容或許比較貼切——幾個菜啊?喝成這樣!



  大國的反應就是連個白眼都懶得給。而印度作爲美國的“全面全球戰略伙伴”,還不得不出來敷衍一下。據《印度快報》5月28日報道,印方就此事回應稱:雙方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建立了相關機制,將通過對話方式來和平解決可能出現的邊境紛爭,並通過既有渠道保持溝通。


  印度強調在雙邊框架下解決問題,其實就是拒絕了特朗普的“好意”。印方此舉相當於沒有給特朗普面子,難道是印度不想借助美國的力量?當然不是。印度的難言之隱恐怕在於,給了特朗普面子,印度就要付出“裏子”,而這個代價太高了。讓美國插手,局勢勢必升級,戰事一起,美國會鼎力幫助印度嗎?2017年的對峙事件證明,美國除了喊“加油”,除了譴責,不會讓大兵爲印度流血。


  事實證明,只要有美國插手,好事最後也會變成壞事。美國在中東問題上一直扮演“調解人”,結果調解到現在,把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都切給以色列了。試問一下,印度有以色列的地位嗎?美印關係有好到那個地步嗎?如果沒有,那麼美方爲何要幫印度這麼一個天大的忙?越誘人,越危險。印方喫過教訓,不可能輕易上當。


  美國人最愛當“仲裁者”,最愛做這種無本的買賣。可能很多網友小時候都聽過“狐狸給小熊分蛋糕”的故事。狐狸給2只起了爭執的小熊分蛋糕,故意把蛋糕分成兩半,一塊大一塊小,然後以公平爲由,左咬一口,又咬一口,最後把蛋糕都喫到了自己肚子裏。


  特朗普或許不清楚中印邊界問題的複雜性,但他的目標明確,就是想蹭個熱點,然後看看有沒有摻和的機會,如果能夠插手的話最好,可以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就在南亞和中亞取得巨大的影響力。這也將成爲他的競選資本。



  作爲“不結盟運動”的發起方之一,印度也算是老江湖,不會輕易相信美方。印度自詡是“南亞霸主”,是大國,出於體面,當然不會甘心被美國利用,而是要努力利用美國。


  這次印度之所以敢在邊境地區大動作改變現狀,主要也是利用美方現在對華甩鍋和轉移內部矛盾的檔口,或從3個方面判斷有機可乘:


  1、中美關係正在全方位進入下行通道,也就是向着惡化的方向演變。白宮方面既然已經傳出了“全面脫鉤”的言論,就意味着美國會動員所有力量打壓“主要戰略競爭對手”。


  2、認爲北方強鄰不會把印度視作主要威脅。對東亞大國而言,比起東南方向,西南方向並非優先考慮要解決的問題。更何況現在還有深圳以南的那個城市需要穩定。


  3、印方或許覺得,2017年在洞朗的“經驗”這次可以複製。既然那次都沒有捱揍,那麼這次也可以鋌而走險。新德里甚至還在幻想可以迫使對方接受已經改變的現狀。


  但印方忽略了一點:領土問題屬於重大核心利益,沒有任何妥協讓步的餘地和空間。印度這次挑事很不是時候,顯然有背後捅刀、趁人之危的意味。這種齷齪做法必然會激起鄰國民意的反彈。


  既然樹欲靜而風不止,那麼就只能採取強硬的策略:



  首先,2017年沒能“打印”,讓新德里產生了僥倖心理。這次要讓對方感到痛,不能以恢復平靜、息事寧人爲結束。


  其次,要強化在前沿的實際部署,讓印方承受軍事壓力(尤其是要讓印度首都新德里都處於廉價炮火的射程之內),消耗印度的資源。


  第三,在印度洋方向牽制新德里,令其首尾不能相顧。同時,巴基斯坦作爲鐵哥們,也能起到策應作用。要讓印度明白,它沒有雙線作戰乃至三線作戰的實力和本錢,最好放老實點。


  要讓印度回到“互爲發展機遇、互不構成威脅”的正確道路上來,光靠勸說是沒用的。經常搗亂的鄰居既然不會搬走,只能恩威並施。


  新德里應該明白:美國希望亞洲永遠不要有崛起的大國挑戰其地位,希望亞洲的大國都變成巴西那種“乖乖狗”,安於在後院看家的崗位。



  爲維護霸權,美國正在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東亞大國。如果東亞大國不能崛起,那麼印度也就失去了崛起的可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印是命運共同體。印方如果明智的話,就應該放棄在邊境斤斤計較的蠶食,歸還非法侵佔的土地,徹底化干戈爲玉帛。否則的話,“印度夢”終究是猴子撈月一場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