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國市場對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大學、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率中可以看出,中國需要提供更多的高質量技能人才培訓,教育供給結構問題需要儘快解決。本科高校擴招造成的高升學率以及部分大學教育內容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使得一些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缺乏競爭力,也無法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所需人才。

原標題:積極推動高職技能教育,爲中國製造積累人力優勢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受疫情衝擊,今年中國穩就業保民生形勢嚴峻,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尤其是今年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報告還提出,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

從全球範圍和經濟歷史上看,大部分年輕人往往是經濟衰退的受害者,因爲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在人力競爭中處於劣勢,失業則進一步導致錯失在工作中掌握勞動技能的機會,由此引發的“疤痕效應”令他們日後更難進入職場。

最近幾年,中國老齡化加速,年輕人就業壓力不大,甚至製造業一直存在勞動力短缺現象。但是,大部分年輕人的教育水平和結構,與中國經濟調整和轉型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中國應該藉機完善教育體系,全面提升年輕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勞動技能與素質。

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後,全國約50%左右的初中生能夠升入普通高中,未能升學的一些人進入高職高專學校,也有一部分學生直接進入社會,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此次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就是避免這部分直接進入社會的人羣面臨失業問題。高中大學升學率全國平均而言則有80%左右,但高等職業教育仍需推進。本科高校擴招造成的高升學率以及部分大學教育內容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使得一些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缺乏競爭力,也無法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所需人才。

統計顯示,2018年,中國技能勞動者約1.7億人,佔就業人員總量的21.3%,但高技能人才只有0.5億人,僅佔就業人員總量的6.2%,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而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達到2:1以上,供需矛盾突出。這意味着,職業教育與大學教育體系需要儘快改善,以儘快更好地滿足技能人才的培訓要求。

從畢業生就業率也能發現這種明顯的結構性現象。中國2018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91.0%)持續緩慢下降,較 2014屆(92.6%)下降1.6個百分點;但同期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爲92.0%,較2014屆(91.5%)上升0.5個百分點。其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最高的學科門類是工學(93.1%),最低的是法學(85.1%);本科畢業生就業率最高的專業類是電氣類(95.5%),排前三位的專業是軟件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工程管理,而藝術學、經濟學、理學畢業生就業率下降較多。同期,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大類是生化與藥品大類,其次是公共事業大類、材料與能源大類。

從中國市場對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大學、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率中可以看出,中國需要提供更多的高質量技能人才培訓,教育供給結構問題需要儘快解決。中國重視學歷教育,而隨着市場需求的發展,素質培養和技能傳授也變得非常重要。

中國正在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通過創新提升製造業競爭力,並大力發展新興戰略產業。但是,中國製造業缺的不是創新能力,而是需要進一步提升製造質量,這主要取決於技術工人的技能提升。以德國和日本兩個製造業強國爲例,德國職業教育主要在“雙元制培訓體系”中以學徒制培訓方式實現,將職業教育體系與就業體系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爲了迎接工業4.0時代,德國也啓動職業教育4.0,強化職業教育數字化趨勢。日本的終身僱傭制則在就業階段強化了製造業的工匠精神,使得工人可以在企業長時間培訓和積累經驗。

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在職業教育中,教育培訓與企業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並且製造業工作往往具有高度流動性,導致部分工人無法在企業長期積累經驗。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並邁向智能製造時代,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會越來越大。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需要創新,但更基本的要求是提高製造質量。如果進一步提高了質量,中國很多國產零部件、設備等就會得到市場更多的應用,這有利於技術積累和進步。

因此,我們希望繼續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在勞動力存在結構性短缺的背景下,避免過多初中畢業生流向社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職業教育應該與企業合作,加強產教融合,強化實踐能力。其次,大學教育應該進一步提高質量,淡化升學率要求,避免過度綜合化,甚至一些大學應該積極轉型爲職業學校,減少綜合性大學過多的現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