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練江的污染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住在臭水邊的領導也是一個生動的註解。練江污染之重,比起用需氧量、氨氮濃度、重金屬、辛基酚等數據來說明,沿線居民的直觀感受恐怕是最能說服人的:遠看黑不溜秋、近聞臭氣撲鼻、水裏魚蝦難覓、水邊垃圾成堆,可謂是黑。

  原標題:領導真住臭水邊了,治污思路自然開了 |新京報快評

  文 | 孟然

  臭水邊上迎“貴客”。近日,生態環境部“兩微”發佈消息稱,汕頭市“四大班子”成員住到了被嚴重污染的練江邊上。

  今年6月中旬,中央環保第五督察組曾就練江的污染整治專門到汕頭等地下沉督察。督察發現,對於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留下的13個整改項目,汕頭市一個都沒有按時、按要求完成整改;在汕頭“回頭看”時所看過的河流均是又黑又臭。

  督察組副組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建議汕頭市領導們住到老百姓旁邊,直到水不黑不臭。

  現在汕頭領導當真住到了臭水邊。按照汕頭市委、政府的要求,汕頭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每天安排班子成員到潮陽區或潮南區練江流域黑臭水體邊上駐點整治;包乾練江流域(汕頭段)15條支流的市領導每月要安排專門時間到包乾支流現場駐點辦公;駐點時間直至這些領導包乾的支流水體穩定消除劣V類。

  練江本是粵東地區的母親河,曾是沿江兩岸居民的飲用水源,因“河水清澈,蜿蜒如一道白色絲綢”而得名“練江”。

  如今,“白練”變“墨河”,積重難返。廣東環保部門監測顯示,自1998年起,練江水質就一直是劣V類,“黑臭”長達20年,被廣東省環保廳定性爲“全省污染最嚴重的河流”。

▲督察組從練江支流裏打出的水如墨汁一般黑。 圖片來自法制網▲督察組從練江支流裏打出的水如墨汁一般黑。 圖片來自法制網

  練江污染之重,比起用需氧量、氨氮濃度、重金屬、辛基酚等數據來說明,沿線居民的直觀感受恐怕是最能說服人的:遠看黑不溜秋、近聞臭氣撲鼻、水裏魚蝦難覓、水邊垃圾成堆,可謂是黑!醜!毒!髒!

  也因此,領導們在江邊辦公,比起查數據、聽彙報來得直觀得多;也只有領導像民衆一樣,瞧着、聞着、慌着、氣着,他們纔會感到切膚之痛,真正下決心治污。所謂“在其位,謀其政”,套在這件事上就是身在練江邊、面朝一江“臭水”才能喚醒裝睡的環保意識,倒逼着想辦法,謀出路。“四大班子”在臭水邊一日不走,對上是決心,對下則是壓力,想必也能夠激發基層治污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韌勁。

  “重病須用猛藥”,治理練江污染並非易事,非刮骨療毒、經歷陣痛纔有可能浴火重生。

  練江污染與當地產業結構密不可分。汕頭“兩潮”地區,各個村鎮幾乎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典型的如潮南區“電子垃圾之都”貴嶼鎮的電子拆解行業、“中國內衣名鎮”潮陽區谷饒鎮的紡織印染行業。這些行業本身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垃圾、污水,但長期以來卻缺乏完善的排污管網、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等“消化”設施,練江就成了公共下水道,加上練江本身缺乏潔淨的生態補充水源,最終成了一灘“死水”。

  而即便練江污染亮起紅燈已經長達20年,但治污領域卻是“一拖再拖”。2015年,廣東省制定《練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按照方案,推動流域內紡織印染企業入園集中治污是關鍵舉措,原本預計產業園2017年底建成投產。可最近記者走訪發現,潮南區產業園仍在基建,而潮陽區目前還在論證。

  “四大班子”在臭水邊駐點整治,立下了軍令狀,也表明“拖”字訣不中用了。住在臭水邊的領導,日日品嚐着“先污染後治理”的苦果,才能建立起緊迫感。畢竟排污管道早一天貫通、污水治理廠早一天運行,污染企業早一天關停、搬遷,民衆就能早一天與污染告別。

  說到底,治污既是政治任務,更是民心所指。練江的污染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住在臭水邊的領導也是一個生動的註解。它提示有關部門、地方領導,無論如何迴避、拖延,環境污染的“壞賬”抹不去也賴不掉。唯有與民衆一道直面“臭水”,才能明白爲什麼“帶污的GDP”如此令人深惡痛絕,才能真正緊迫起來、行動起來。

  □ 孟然(媒體人)

責任編輯:張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