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有名的問題:有哪些以前名貴,現在普通人都能買到的東西?

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景德鎮的陶瓷。

1

景德鎮制瓷技術萌發於1700多年前,歷經兩漢唐宋,於明清時期達到高峯。據說乾隆非常喜歡,曾作詩稱讚:

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

玲瓏剔透萬般好,靜中見動青山來。

因爲技藝要求高、造價不菲,精美的瓷器只有達官貴人才消費得起。

出口外銷後,陶瓷製品令歐洲貴族爲之瘋狂,以至於他們對瓷器的叫法——china,後來成了中國的統稱。

意大利畫家喬凡尼·貝里尼的名畫《諸神之宴》,神祇手中就出現了“Made in China”的青花瓷。

波蘭的奧古斯都二世,曾用600名龍騎兵換得151只中國大瓷瓶。當時擁有一套上等瓷具,恐怕比今天身穿Prada、肩挎LV還要“有面子”。

但就是這麼奢侈的東西,現在幾乎人人買得起,如今演化爲尋常人家的碗、花瓶與酒杯,哪怕景德鎮出品的頂級瓷器,在稍微富裕點的家庭都能見到,這在數百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2

另一樣從“高大上”到“觸手可及”的東西,是紙張。

造紙術發明前,人們用於書寫的不是竹簡就是絹帛,既貴又不方便。

即便在造紙術誕生後,由於製作工藝繁複耗時,只有上流人士才用得起。

成語“洛陽紙貴”,說的是左思《三都賦》出名帶動紙張升值,其實“紙貴”本就是客觀事實,這個故事跟“房價又漲了”一個意思。

寫“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李煜,就收藏了一批上等好紙,放在自家“澄心堂”。後來北宋的劉敞得到一百張澄心堂紙,高興得像個140斤的孩子,賦詩一首,有兩句是:

當時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萬軸。

你看,妥妥的萬(wan)元(jin)戶(you)。

直到新中國成立前,社會文盲率還高達80%——不是不愛讀書,只因買不起筆墨紙硯!

如今隨着工業印刷術的進步,加上圖書普及化,幾百塊就能購到品質驚豔的收藏級畫冊,“洛陽紙貴”不過往事而已。

3

還有一個例子:汽車。

民國時期小汽車十分稀有,全上海加起來不過千餘臺,價格高昂,一輛普通進口轎車的售價約2000-3000大洋。

據記載,當時一塊大洋能買8斤豬肉,用現在25-35元一斤的肉價換算,買個“桑塔納”少說要40萬元人民幣。

要知道,那個年代普通職員一月的工資只有幾十大洋,人力車伕更低至10個大洋——二三十年不喫不喝才能買車,比現在供房子還難!

那誰能買?大學教授工資就很高,如魯迅350大洋、沈從文360大洋,陳寅恪更高達480大洋。

不過,這羣月薪十萬的人出門依然“甩火腿”,真正的有車族還是曾任駐美大使、一月2400大洋的胡適。

時過境遷,別說普通轎車,高檔品牌也不再鮮見:顯然,買車已非富豪專利。

4

上述現象,大詩人劉禹錫早有預言: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爲什麼?其實總結下來,不外乎三個原因——

第一,技術在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0世紀90年代一個傳呼機要幾千元(約等於現在幾萬元),放在今天能買10個高檔智能手機。

在機械化信息化的時代,無論瓷器還是紙張,製造時間和成本都遠低於過去。

第二,消費意識提高了。

以前的人不捨得花錢,高薪如魯迅,業餘愛好也就是抽菸喝茶。現代人會賺錢也會享受,動不動就海鮮大餐、歐洲五國遊走起。

第三,是企業的“觸手可及”戰略,將好東西帶給大衆。

某外企有一個“自來水哲學”:把大衆需要的東西,變得門檻不再高,像是我們身邊的再熟悉不過的自來水一樣,成爲普通人觸手可及的東西。不過,他們的產品品質卻一如既往,維持了一貫的高製造水準。

這種實施“大衆化戰略”的企業,正被越來越多的國人認可。最近景德鎮一家作坊,提出“讓瓷器降價40%”,讓利的背後是積極推廣陶瓷文化、讓更多人有能力擁有藝術藏品。

5

自“王謝堂前”飛入“百姓家”的,還有酒。

你要奇怪了:在金庸小說裏,連“叫花子首領”喬峯都能一罈一罈地幹,古代的酒不應該很便宜麼?

對了一半,但酒是分檔次的。

以前釀酒技術有限,一般製成後都含有雜質,稱爲“濁酒”,另外因爲度數低不易貯藏,放久了口感下降,就是“舊醅”。

窮酸的晚年杜甫,就吟出了“潦倒新停濁酒杯” “樽酒家貧只舊醅”。

子美喝不起的好酒,他的好基友李白卻有幸品嚐: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酒體清澈,馥郁綿長,如此尤物自然不便宜,李仙人是捨不得買的,只能趁着朋友聚會過把癮。

“清酒”的極致,黃庭堅品過:

清而不薄,厚而不濁。

甘而不噦,辛而不螫。

它是誰?

宜賓的“姚子雪曲”,以蜀黍(粟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精釀而成,千百年來經過數次改良,馳名中外。

在當年,這酒不是誰都能喝上:創始人姚君玉是有名的“土豪”,對之讚不絕口的黃庭堅雖然被貶,但好歹也是個當官的。

關於宜賓美酒還有很多傳聞,據說諸葛亮、朱元璋都曾爲之傾倒,過去跟青花瓷一樣,它也是“貴族專屬”。

6

以上故事所演繹的,與我們“五糧濃香酒”的品牌內涵,可謂異曲同工。

景德鎮的陶瓷、豪華汽車不因大衆化而怠慢工藝,五糧濃香酒,也始終堅持卓越品質,甄選原料,堅持經過世代優化的配方和釀造手法,演繹獨特濃香魅力。

在保證卓越品質的前提下,我們走在了“讓更多人觸手可及”的路上,讓“五糧”二字,走進千家萬戶,“飛入”每一張餐桌、每一隻杯盞,散發出撫慰凡人心的“人間煙火氣”。

——正如《商品時代》這本書開卷語所說的那樣:“這不是高貴的降維,而是偉大的普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