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慢讀丨海南以前西線比東線繁華?“瓊州驛道”瞭解一下→

瓊州驛道,始於隋代,但自明代纔開始暢通全島,奠定海南的交通格局,活躍海島的商業經濟,沉澱數百年的文脈佳話。

本期慢讀,小編與你尋訪瓊州驛道。

明代“環島驛”分佈圖。選自《海南島公路·汽車運輸史》

先有陸路,再有驛道。就像今天的環島高速公路與環島高鐵一樣,明代海南開通了環島的驛道,今人稱爲“環島驛”,數百年來,它是海島最重要的交通動脈。

歷史上的東路驛和西路驛,早已湮沒在人往車來、塵囂荒草中,方向卻從未發生改變———由瓊山(現海口)往崖州(現三亞)。從明代洪武年間至21世紀,600多年過去,曾經最快的陸路交通方式,才因爲公路和汽車的出現而淡出歷史舞臺。

尋訪瓊州驛道,當年沿途繁華的商鋪被鄉村小雜貨店取代,就連上了年紀的老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驛道路線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上世紀80年代末建省後交通要道纔有根本性變革。

“驛傳系統”———王權所及

海南島的路是怎麼來的?也不外乎“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路”。可以想象,兩千多年前“顓顓獨居———海之中,霧露氣溼,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漢書·賈捐之傳》所述的荒服海南,偏僻遙遠,又受碧波阻礙,達之不易;加之與中原文明隔絕,人口不流動,島內交通更是簡陋。

1984年10月手刻版《海南島公路·汽車運輸史》記載,海南島的路在秦以前已存在,僅限於人和畜的艱苦行走;自漢設郡治後,隨着中原百姓的逐漸南遷,官員的往來升換,軍隊的調動移防,商賈的貨物流通,公文信件的投遞等,人們行走多了,也由小路漸漸改善。

正德《瓊臺志》記載,隋朝派專使護送海南碩珠“走陸上便道送抵官渡,再舟越”瓊州海峽,登雷州後,“車馬急馳奉達京都”。

澄邁大豐鎮大豐村。這裏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驛道、石板街、石屋、石牆和排水溝。海南日報記者李幸璜攝

編寫《海南島公路·汽車運輸史》的海汽退休職工姚倫茂、韓俊元認爲,海南島境內陸路雖然在宋、元兩代也曾開闢過,但實際上是“形同虛設”,發揮作用不大,海南島“路”的真正改善是因爲明代驛站的普遍設立。

追溯海南驛道,首先得了解中國古代驛道。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唐玲玲介紹,早在殷商時代已經出現驛站,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設郵驛,漢代設傳舍、郵亭,唐代設水驛、有驛田、設驛長等,宋代設郵鋪,元代稱驛傳爲站赤。

而古代驛道主要用於中央政府與地方的各種政務、經濟、軍事等公文信息傳遞、物資運輸、軍隊調動、軍隊後勤補給和官員出差、調任與巡視。驛站之設,標誌着軍隊實際控制的地域。所以,驛傳系統是中央政府有效統治邊緣地區的象徵,其政治意義不可輕視。

周偉民、唐玲玲例舉了宋代有關於海南驛站的零星記載,如蘇軾離開海南北歸時寫的《澄邁驛通潮閣二首》;宋代覺範禪師南謫珠崖寫的《出朱崖驛與子修》詩;丁謂貶海南時作《途中盛暑》有“山木無陰驛路長,海風吹熱透蕉裳”等,可見宋代已有多處驛站。

但只有明代的史志纔對前二朝的驛站有系統記載。如《瓊臺志》:“星軺[瓊山]、淪江[儋州]系宋驛;烈樓、白沙[俱瓊山]系元驛。”

晝夜通行“環島驛”

驛馬踏在青石板驛道上,快達驛站時,馬伕搖響銅鈴,於是站裏有人立刻將緊急公文送上,不敢耽誤……

這樣的場景,因明代海南陸路幹線建設興旺起來而更爲密集。明朝開國後正式在海南開路設驛、鋪道造橋;再以後,又在短程距離之間,設置鋪舍以方便遞送公文,事關海南島上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以其設置驛站的年份推測,約在1376年(洪武九年)已建成了環島陸路。

澄邁白蓮羅驛村的節孝坊,雨後的古牌坊與彩虹相映成趣。海南日報記者張傑

在明代,瓊臺驛是瓊州府的總驛站,爲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果要將公文從瓊州送往崖州,可以選擇兩條路線。東路驛花費九天半時間;西路驛需花九天時間。事實上,今天海南高速公路的南端終點(三亞城市中心)與古環島驛南部終點崖州(今崖城鎮)距離40公里。

古驛道西線顯然稍長,時間花費上卻少了半天,難道西線更加便捷和繁華?

早在北宋,貶官蘇東坡登島後,沿西部且吟且行,推動文化,遺功德於當地。唐宋兩代被貶瓊的名臣趙鼎、李光、胡銓也走西線。或許,西線的相對繁榮推動了西路驛更順暢的通行。

海南地方文史研究者蒙樂生一語道出要害:當時要通過西線,經東方、感恩,實現對越南的控制。

於是乎,那些與海南有緣的貶官們,西線路上留下詩句;那些因驛道交通便捷的地區,出現了繁華的集市。

澄邁縣老城鎮石村古道。海南日報記者李幸璜攝

環島驛,即海南古代環島郵路。同所有的驛路一樣,它不只承載着官府傳遞公文信件的功能,同時也是連接瓊州各地的主要交通要道。《瓊臺志》“瓊環海爲郡,北始瓊山,南極崖州,道雖分東中西三路,然皆自北抵南,東西橫則各限黎海。故驛因分列,而鋪舍亦隨以書,庶便觀覽雲。”驛道,還有驛站(鋪舍)、驛亭、驛丞、驛使、驛卒、驛馬,組成一個功能齊全的驛傳服務體系。

《瓊臺志》中說得很肯定:“瓊昔於四州(明朝沿襲把海南劃分爲瓊、儋、崖、萬四州)。”自明朝統一全國後,海南全島東西兩條路都設有驛鋪,晝夜通行。於是全島東西兩條路驛鋪,起點都是瓊州府城,終點都是崖州,正好環島一週。

明初環島驛(東路驛、西路驛)全長2230裏。另外還有中路、北路兩條極短的路線。海南四州共設24驛,府驛叫瓊臺驛。

東路全程1110裏。瓊州(瓊臺驛)—(賓宰驛)—文昌—(長岐驛)—會同(今瓊東)—樂會—(多陳驛)—萬州(今萬寧)—(烏石驛)—陵水—(太平驛)—(都許驛)—崖州。

西路全路1120裏。瓊州(瓊臺驛)—(西峯驛)—澄邁—臨高—(爲姜驛)—儋州—(田頭驛)—(大村驛)—昌化(今東方市境)—感恩—(義寧驛)—(德化驛)—崖州。

中路(呈丁字形)全程305裏,公文來往靠鋪兵遞送。路線由瓊山經定安縣南部到會同縣境(今瓊海)分叉;折向西通澄邁;折向東達文昌。

北路全程僅10裏,從瓊州府城到白沙門海邊(海口都遞運所)。

樂東九所樂羅村一隅。位於海南島西南邊陲的樂羅村曾設有驛站。海南日報記者張傑攝

鋪舍是爲分擔驛站的繁重任務,加強短途接力遞送公文能力而設立。正德《瓊臺志》說全島共設鋪125所(瓊山縣16所,文昌縣10所,會同縣5所,樂會縣3所,萬寧縣11所,陵水縣8所,崖縣(州)19所,澄邁縣9所,臨高縣9所,儋州19所,昌化縣4所,感恩縣8所,定安縣4所)。

明初東路原爲十二驛,西路原爲十一驛。後於弘治甲子年間由副使王繼新奏請朝廷進行刪革,將原東路十二驛中的文昌、永豐、溫泉、萬全、順朝、潮源六驛,西路十一驛中的通朝、珠崖、古儋、昌江、縣門五驛,東西路共11驛,劃歸所屬州縣直接管轄,餘下的東路六驛、西路六驛均爲中途驛站。

時空交錯古今“國道”

“東路六驛、西路六驛的提法一直延續到我們這一代人。”海南文史專家王俞春坐在離今天海口椰海大道不遠的蒼東村、蒼西村口的小雜貨鋪裏感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個叉路口還是中線和西線進入府城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海口市古驛道上的蒼東村。海南日報記者李幸璜攝

在王俞春、鍾捷東等文史研究者、愛好者的陪同下,在周偉民、唐玲玲、蒙樂生等專家的指點下,我們將現存的古道以及驛亭、鋪舍、墟等一一圈找出來。重走澄邁驛的廣德橋、通潮閣、大豐村古道、羅驛村、道堂墟,也收集網友提供的幾條古道,如從海口遵譚鎮南通往新坡鎮卜宅村一段約3公里的青石古道,清代用青石條鋪設、嘉積鎮新民居民區的溪仔街,三亞天涯鎮“石門子”道口及文門古道。

古驛道於史書的記載因後來村鎮建制的改變而顯得撲朔迷離,哪些是明之前的驛道,哪些是明驛,哪些又是後來補充開闢的道路,我們不得不做更細緻的分析。

如今已經完全不可能循着古驛道的路線行進,因此,只能先走高速路、快速路,或繞進國道,或鑽入村道。

“古代的驛道就是今天的‘國道’,所以又稱爲官道,是由中央政府投資並按統一國家標準修建的全國公路系統。”聽着王俞春的介紹,未免感嘆海南環島驛跟後來的海榆東線、西線是如此相似。“明環島驛奠定了海南600年交通格局。”王俞春認爲,直到高速公路的出現,交通省去了食宿變得更爲純粹,再加上高鐵的疏運,“國道”才慢慢退到“二線”。

“有城就有驛。爲了從中央達到珠崖、儋耳,唐代海南13個城池之間也必然設有通道。”蒙樂生推斷,但也無法準確地勾勒這些通道的地圖,“不可忽視瓊州古驛道對統治階級宣達政令,傳遞軍情物資,官府之間送文飛書,商賈之間貿易交流,民間互通往來的重要作用。”

現代化的保亭大本公路驛站。省公路管理局供圖

在周偉民、唐玲玲看來,明代海南的貿易活動空前活躍,不論島內的墟市,還是對大陸貿易,以及海外商業活動都遠遠超越過去任何朝代,這與驛傳系統的發達不無關係。

再後來,奉清廷之命帶兵來瓊徵黎的馮子材也對海南中部交通有重要貢獻。民國時期出版的《海南島的檢規》(姚承三著)說:“馮公受了湖廣總督張之洞之命徵黎,亂平開闢了十二條大道,直達黎母山麓,黎民失險,不復爲患,而這十二條大道對於今日之交通發展尤有莫大的關係,因爲對今建設公路有了極好的基礎……”

到了晚明,由於政治腐敗,驛政日漸衰落。至清末,古代的驛傳系統被現代的郵政體系所取代,海南與其它省份一樣,驛站被廢除。

原標題:瓊州“驛道”今安在

(編者注:本文原載於2013年10月21日海南日報海南週刊,見刊略有刪減)

來源:海南日報海南週刊

撰文:劉貢

知名演員蘇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