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雖然看過很多育兒書,知道很多教育方法,以及也聽說過很多老輩的教育心得,但是有時還是會誤解孩子,家長要學會引以爲戒,把這次誤會當做提升自己的跳板,反思自己教育的問題,避免下次出現相同的問題。但是超過時間段就會有別的原因,很大原因就是心中缺乏安全感和心中有焦慮,看到孩子喫手,家長應該正確的做出分析,看到表象之後的原因,隨意阻止很可能會讓孩子出現逆反心理,這就是不瞭解孩子行爲發展規律的後果。

在家長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人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有時候家長覺得自己根本理解不了孩子的行爲,認爲孩子就會調皮搗蛋。

其實這是對孩子的誤解,造成這樣想法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了解到孩子的內心的想法,也就是沒有做到心理學上的,同頻共振。

同頻共振: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共鳴或走到一起。引申:往往指思想、意識、言論、精神狀態等方面的共鳴或協同。事實上同頻共振說法從物理角度看是片面的。比如同樣頻率的電磁波和機械波不會產生共振。

家長們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孩子髒兮兮的跑到你面前,你看這滿身泥濘的孩子會作何感想,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會批評自己的孩子,爲什麼那麼不小心,害得自己又要費時費力的洗衣服。

在我們的批評下就很難關注到孩子的內心,很難弄清孩子跌倒的真正原因,可能孩子剛開始會向你解釋自己爲什麼會摔倒,但是在你的批評面前孩子也說不出口了,也就是說,當時孩子和父母沒有在同頻共振上,誤解也有由此產生。

一,家長對孩子產生誤解,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1,破壞親子關係

在《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中有一段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在節目中有這樣一個遊戲,每個爸爸都要準備好自己所做的午餐,並讓所有的孩子進行品嚐,並投票,得票最多的那個家長將會獲得獎勵,孩子們會把把狗尾巴草送給冠軍。

但是張亮的孩子天天,卻在玩遊戲的時候偷偷溜了出去。張亮知道後非常生氣,責怪孩子爲什麼不遵守紀律,我想如果沒有天天的解釋,那麼張亮就會一直誤會天天,並且天天也會責怪爸爸爲什麼不相信自己。

他們親子的之間的關係很可能出現裂縫,但是天天解釋道,我害怕爸爸輸掉比賽不開心,我只想在外面採一束狗尾巴草送給你。張亮聽完之後,也是非常感動,並且也非常自責,他向孩子認真的道歉之後,這一段才落下帷幕。

在家庭中經常被誤解的孩子,很可能變得不再信任家長,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自然也會土崩瓦解,親子之間就會出現裂痕,孩子也逐漸會關上自己想要溝通的大門。

2,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人擁有非常大的潛力,在心理學層面認爲,人的潛力是無法想象的,並且人的大腦開發還很低,就是說人擁有無限種可能,但是經常被誤解的孩子就會自暴自棄,朝着被誤會的方向墜落。

小林和小姚是幼兒園的夥伴,他們非常喜歡玩捉迷藏。在幼兒園的時候,他們和往常一樣玩起了捉迷藏遊戲,但是由於小林跑得太快,一不小心摔倒了。

他疼的哇哇大哭,小瑤看見後馬上就去扶她,但是這時候老師出來查看情況。看見哇哇大哭的小林和在一旁扶她的小姚,老師先入爲主的認爲是小姚推倒了小林,於是批評到:你爲什麼欺負同學,快向小林道歉。小姚聽完後也是非常慌亂,哭着說:“不是我,不是我”

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被冤枉的孩子會很委屈,有的極端一點的孩子會想:“既然你們把我想的那麼糟糕,我就變得那麼糟糕,反正我說什麼,你們都不信我”遭到冤枉的孩子,可能在以後的生活中,故意表現的糟糕,自暴自棄。

二,家長對孩子產生誤會的原因

其實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經常會被事情的表象所迷惑,容易在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下,通過自己的主觀臆想來猜測,忽略孩子的感受,也就是沒有達到“同頻共振”。

1,沒有認識到孩子的能力有限

在家長眼裏孩子總是長不大的,總是需要自己管教的,當孩子還小,處在成長髮展階段的時候,孩子所接觸的世界是很小的,沒有閱歷,孩子很可能會好心辦壞事。

原本也是出於好心和美好的願望,但是結果事與願違,激怒了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批評時候,孩子也會因爲表達能力問題,支支吾吾的解釋不出所以然來,家長也沒有耐心聽清楚孩子所說的話,這就造成家長和孩子的誤會。

2,以成人的要求對待孩子

要知道孩子的社會閱歷,生活經驗等等都不如大人,需要家長進行引導,但是當你照顧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時你往往會缺乏耐心,你認爲非常簡單的東西爲什麼他不懂呢?

你潛意識裏已經習慣了成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而忽視了孩子的看法,大人再也不會有孩子那種童真的看法,以及單純的思維 。

我們習慣了用自己的思維看待問題,也就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思維強加到孩子身上,所以當孩子做出與我們思維不相符的事情時,就很容易產生誤會。

3,不知道孩子的成長規律

在孩子成長爲成年人之前,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0~3歲時候是孩子的被動發展階段,這時候孩子沒有意識,吸吮,哭等行爲都是本能動作。。

3~12歲是孩子的主動發展階段,這時候孩子擁有了一定主動性,喜歡自我表現,好攻擊等行爲。

12歲到成年,是自主發展階段,孩子對周圍環境,開始產生了綜合性思維,並且會注重自己的行爲是否與環境要求一致。

也就是說,人的成長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相匹配的行爲,例如孩子一歲之前喜歡喫手,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超過時間段就會有別的原因,很大原因就是心中缺乏安全感和心中有焦慮,看到孩子喫手,家長應該正確的做出分析,看到表象之後的原因,隨意阻止很可能會讓孩子出現逆反心理,這就是不瞭解孩子行爲發展規律的後果。

三,家長誤解孩子後,要如何安慰孩子?

1,多和孩子溝通,學會理解孩子

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習慣了居高臨下,用威嚴壓迫自己的孩子,往往很少與孩子進行深刻的交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要知道孩子和大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大人所在乎的東西,可能孩子覺得不值一提,孩子看重的東西,大人有時也會不屑一顧。所以多和孩子進行交流,

前期可以試着先聊一些生活日常,讓孩子願意和你說話,後面逐漸上升思想高度,明白孩子的所思所想,這樣家長就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減少與孩子的誤解。

2,反思自己教育中的問題

父母雖然看過很多育兒書,知道很多教育方法,以及也聽說過很多老輩的教育心得,但是有時還是會誤解孩子,家長要學會引以爲戒,把這次誤會當做提升自己的跳板,反思自己教育的問題,避免下次出現相同的問題。

海涅說過“反省就像一面鏡子,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有什麼過失,並及時做出改正”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那麼你上次跌倒所受的疼痛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不要辜負自己的經歷,不要糾結誰的責任,而是要透過表象看到真正的問題所在,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這纔是聰明成熟的父母應該做的。

3,家長誤解孩子後,要給孩子道歉

孩子是沒有生活閱歷,沒有大人明白人情世故,但是就憑這樣就能說大人做的一定對嗎?並不是,很多家長也是第一次做家長。

並不懂得如何教育,再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也會犯這樣或是那樣的錯誤,很多父母都覺得對孩子道歉,很不好意思,並且會有失自己的面子。

但是有沒有想過,因爲你所要的面子,會讓家長和孩子的心變得越來越遠,長期以往,可能會導致孩子不信任家長,所以家長要學會對孩子道歉。

道歉並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要讓孩子看出自己真誠的態度,試想一下,自己對朋友或是老闆道歉時候的態度。

例如,在和孩子一起回家的路上,你看到孩子滿身是泥,你把孩子亂罵一頓,“你爲什麼那麼不小心”“能不能慢點走路”,但是事後得知孩子是因爲幫助別人導致的,你錯怪了孩子。

你應該怎麼向孩子道歉呢?家長不要隨意的說一句對不起就敷衍了事,而是要坦誠的與孩子說:對不起。媽媽錯怪你了,是我的疏忽大意,你幫助別人是很棒的孩子,被媽媽錯怪你心裏一定很不舒服,你能原諒媽媽嗎?

親人並非敵人,有着血濃於水的親密關係,所以一般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真誠態度後,孩子一定會理解家長,自己的委屈和不開心也自然煙消雲散。

家長要尊重事實,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確的,被冤枉的滋味家長也嘗過,一定不好受吧,要學會相信自己的孩子,事實勝於雄辯,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無理取鬧,家長要看到背後的原因,增加對孩子的瞭解,減少對孩子的誤解,這纔是家長應該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