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這個故事的原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記載道:"歌數闋,美人和之。

27年前,《 霸王別姬 》上映,這部電影由徐楓投資,陳凱歌導演,集結了當時華語電影界最頂尖的一批人才,終於成就了華語電影的經典。

遙想當年,美人如玉劍如虹,一代霸王英姿颯爽。可最終世事難料,四面楚歌之際,留給霸王的只剩哀傷。當虞姬揮劍自刎時,一場悲劇就這樣永遠地留在了歷史的舞臺之上。

悲劇是塑造人物最佳的方式之一,一場霸王別姬的故事成就了霸王和虞姬的形象。縱使時間度過萬年,世人也忘不掉這個故事。可是故事始終是故事,不能作爲真實的歷史。在歷史的維度之下,霸王別姬又有幾分真實性呢?

楚漢相爭之際,西楚霸王項羽不敵劉邦,被其軍隊圍困在垓下。項羽陷入了絕境,巨大的挫敗感湧上心頭,他從未料想到自己竟會落到如此境地。楚歌飄揚在四方,就如一張張催命符,瓦解了項羽軍隊最後一絲鬥志。

霸王看着虞姬和烏騅馬,慷慨悲歌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在一旁爲項羽跳了人生中最後一支舞,當項羽準備突圍之際,虞姬向霸王訣別,她選擇了自刎而死。

這就是霸王別姬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原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記載道:"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史記·項羽本紀》中對於虞姬最後的記載,就是前文中我們從《史記》中的節選,其中沒有記載虞姬自刎的事。但項羽回想過去,,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

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裏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爲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蕩氣迴腸的燦爛傳奇。

他們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虞姬,這個美麗的名字,將是我們心目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