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集講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國》的套路上:挪威的漁民下了好幾次網都只蟹未收,憂心忡忡去更遠的地方捕蟹。鏡頭轉入國內,全家總動員熬製蔗糖的貴州人、守候六到八分熟雞頭米的蘇州人、忙碌着村宴的四川鄉廚、香港最後一家地爐燒豬的老手藝人,這些拍攝套路已經讓觀衆着實審美疲勞。

《風味人間2》開播整整一個月了,在豆瓣依然保持了9.3的高分。

但這次的美食紀錄片真讓人有點提不起勁。

首先就是通篇矯揉造作的臺詞,不知道是哪位高中林黛玉+知否知否的傑作。在第三集《醬料四海談》裏面,這些略顯尷尬的辭藻大量堆疊讓人雞皮一地。

如:“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世間若有十分美麗,九分在耶路撒冷,世間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所有人的眼睛都是閃亮的,所有人的嘴脣都在翕動”“ 當我們在談論醬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是食物智慧?調味祕笈?還是認知世界的指南?”

《風味2》這回做作擺出學究氣的假斯文,卻滅了美食的鮮活氣,真沒意思極了。文案不能喚醒感官,旁白彷彿三流高考作文,放任辭藻砌出高牆,觀衆肚裏的饞蟲也就叫不出聲了。隔靴搔癢的勾人之處在於癢處確知,需恃機而撓。

其次是模版拍攝和重複套路。動不動就爬懸崖採蜜。

既然說了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糖,爲什麼不再進一步說一下市場炒出來的高價讓人們冒生命危險去採。這和舌尖第二季如出一轍的登高採蜜沒有任何區別。

200米高的懸崖上,尼泊爾的蜂蜜獵人泰克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獲得蜂蜜;馬來西亞的深海里,巴瑤族隻身捕捉海膽攫取美味。鏡頭轉入國內,全家總動員熬製蔗糖的貴州人、守候六到八分熟雞頭米的蘇州人、忙碌着村宴的四川鄉廚、香港最後一家地爐燒豬的老手藝人,這些拍攝套路已經讓觀衆着實審美疲勞。

第二集講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國》的套路上:挪威的漁民下了好幾次網都只蟹未收,憂心忡忡去更遠的地方捕蟹;馬里蘭的徒弟做出來的蟹肉太老了,過不了師傅的關;韓國的老媽帶着女兒做醬蟹要傳承這個300年的手藝;寧波的母親過年用海鹽醃蟹等兒女回鄉;還有佤族的父親帶着三四歲的兒子去山澗裏摸蟹。每個食事的最後都是上全家福對着鏡頭說我的菜棒棒噠。

再次是一貫的跳躍剪輯稍顯凌亂。觀衆可以接受跳躍性,但是無法接受如此碎片化的着急式剪輯,還沒細細品味視覺和畫面,故事沒有打動觀衆就隨意切走了。

地域擴大了,運鏡流暢了,煙火人情味找不到了。

整體看下來,最深的感受就是快銷紀錄片。更加快餐化版的舌尖,故事更淡,穿插雞湯文字。陳曉卿對美食獨有一套,流口水就完事了。畫面是特寫影棚光加大光圈,後期無腦銳化加飽和。

沒有故事的美食,似乎缺少靈魂。只有故事的紀錄片,似乎缺少引導線,毫無共鳴,讓人毫無觀看的慾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