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鋼結構中心自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肇始、擴展到西歐、再到美國,再到日韓,當如今網友口中的“基建狂魔”中國,本身就是一部世界工業中心的變遷史,而鋼結構博物館在描述歷史時,將中國出現鋼結構的每一個蛛絲馬跡都納入行業敘事的主線中,從近古的鐵塔到民國開始出現的鋼結構大橋、到舊上海“十里洋場”的遠東飯店,再到如今不斷刷新各大城市建築高度記錄的鋼結構摩天大廈,切身的歷史感和復興民族情懷,讓觀衆對布展內容印象極深。近日,海報新聞記者隨青島第三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員,參觀了中國鋼結構博物館,同樣是行業頭部企業建設,但一路看下來,卻體會到了不一樣的“專業化”。

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熠 深圳報道

建造本行業的行業博物館,似乎已成了企業做到行業頭部之後,特別熱衷的一件事情。

簡述行業發展史、輔以各歷史階段的“老物件”展示、描述行業發展現狀、進入本企業的價值觀敘事並描繪行業未來,這幾乎是各行業博物館不變的布展模式。雖然各個行業博物館不可謂不專業,但能否給觀衆留下更深的印象,則需要讓專業化更“深一度”。

近日,海報新聞記者隨青島第三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員,參觀了中國鋼結構博物館,同樣是行業頭部企業建設,但一路看下來,卻體會到了不一樣的“專業化”。

一是將行業歷史敘事與國家歷史敘事有機結合,讓觀衆在極強的“代入感”中瞭解行業知識。全球鋼結構中心自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肇始、擴展到西歐、再到美國,再到日韓,當如今網友口中的“基建狂魔”中國,本身就是一部世界工業中心的變遷史,而鋼結構博物館在描述歷史時,將中國出現鋼結構的每一個蛛絲馬跡都納入行業敘事的主線中,從近古的鐵塔到民國開始出現的鋼結構大橋、到舊上海“十里洋場”的遠東飯店,再到如今不斷刷新各大城市建築高度記錄的鋼結構摩天大廈,切身的歷史感和復興民族情懷,讓觀衆對布展內容印象極深。

二是極度重視重大歷史事件的實物展示。找到“老物件”體現歷史不難,難的是找到重大歷史事件下的“老物件”。在鋼結構博物館有兩件實物展品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兩節瀘定橋上的鐵索,瀘定橋作爲鐵索橋,可以歸入鋼結構建築範疇,據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這兩節鐵索是來自瀘定縣文物管理局捐贈的實物,飛奪瀘定橋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必學課文,這件展品帶來的心理共鳴毋庸多言;二是2001年美國世貿中心恐怖襲擊後鋼結構的一個殘件,據博物館講解員介紹,在被飛機撞擊後,兩個塔樓正是憑藉鋼結構的優勢,一個多堅持了57分鐘、另一個多堅持了100多分鐘才倒塌,爲在大樓下層辦公的人提供了寶貴的逃生時間,而據介紹,這件展品也是大費周折從美國處理大樓殘骸的機構運到博物館的。這兩件展品就躺在玻璃櫃裏,而它們穿越歷史迷霧帶來的衝擊感,不僅超越了行業博物館的範疇,甚至不輸於任何一個專業歷史博物館。

瀘定橋的兩節鐵索

美國世貿大樓鋼結構殘骸

三是藉助各種手段與觀衆進行交互。鋼結構建築本身極其複雜,而縮小比例的鋼結構尤爲複雜,鋼結構博物館裏,除了通過圖片、影片、動畫來講解鋼結構建築的發展外,更是極具“匠心”的製作了各著名鋼結構建築的縮比模型,央視新辦公大樓、深圳寶安機場T3航站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天津117大廈……一個個精緻的模型讓觀衆直觀的瞭解到鋼結構的應用和發展,此外還有VR全景體驗,積木結構搭建遊戲、3D影片展示等等,觀衆都可以親自參與其中,來與博物館進行深度交互。對於通常會出現在行業博物館最後部分的企業個體價值觀宣講,鋼結構博物館並沒有出現,中建科工爲此單獨建立了企業展館。

博物館製作的縮比鋼結構摩天大廈模型

觀衆VR體驗鋼結構建築建造過程

一路參觀下來,鋼結構博物館的參觀價值卻遠超同類行業博物館,憑藉專業的技術、知識積累,保持專業的態度,去做一個專業的博物館,這就是這家博物館更”深一度”的原因吧,而歸納起來,正是深圳體悟實訓要學的“專業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