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胡一舟
朱元璋借元末亂政,取而代之,殘元勢力在明廷攻擊下退回大漠草原。至永樂間,北元勢力互相混戰,分裂爲瓦剌、韃靼、兀良哈三部,名義上以本雅失裏爲大汗,三部當中則以韃靼勢力較大。韃靼太師阿魯臺與本雅失裏欲統一三部,攜整個蒙古草原的力量與明廷抗衡,企圖再度南下牧馬,明廷北患漸重。 

永樂七年二月,朱棣派使臣出使韃靼,帶去永樂皇帝的“善意”,希望與韃靼“相與和好,朕(朱棣)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豈不美哉!”而韃靼方面確因野心熾烈,拒絕明廷的橄欖枝,誅殺了永樂皇帝的使臣,永樂皇帝騎虎難下,遂派淇國公丘福率兵十萬,領“徵虜大將軍”印,出師北伐,欲“逆命者殲除之”。但是,丘福並沒有能夠完成永樂皇帝的心願,北伐軍在臚朐河全軍覆沒。

萬般無奈之下,永樂皇帝只好御駕親征。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萬大軍親征韃靼,在斡難河畔大破本雅失裏部,又於興安嶺,擊潰阿魯臺軍。韃靼人遂大潰逃,阿魯臺降明,被封爲和寧王。而這時早已降附明廷的瓦剌部又起二心,企圖趁韃靼勢弱,控制阿魯臺部,永樂皇帝自然不願意見到漠北一家獨大,遂於永樂十二年出兵親征瓦剌,戰事十分艱苦,最終以明廷慘勝告終,瓦剌自此恢復對明的朝貢。

參考文獻:張廷玉:《明史》
                《明實錄》
                  白壽彝:《中國通史》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