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耳朵都挺喜欢何炅,毕竟他作为主持界的扛把子,口才了得,文采和思辨能力一直被人所称道。

作为热搜常驻嘉宾,何老师过个生日都能点燃娱乐圈的半壁江山,形成“何榜”。

但,我还是第一次见他上热搜,是被逼着道歉。

01

在新一期《拜托了冰箱》里,邀请嘉宾有欧阳娜娜,于是“欧式演技”成了当期节目的槽点。

《演员的诞生》里,她因为一句“妈已经走十年了”口碑崩盘饱受诟病,被做成表情包黑出圈。

何老师为欧阳娜娜遭受网暴鸣不平,说因为一些节目设定,让欧阳娜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背负上一个不会演戏的标签,被大家否定成那个样子,自己不是心疼是愤怒。

继而附加:“我是觉得不可以这样去伤害一个,刚刚想要学表演的小朋友。”

就这样一番言论,让何炅因欧阳娜娜演技被黑而气愤、何炅人设崩塌 的话题被刷上热搜,他本人也成了被数万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

迫不得已下,何老师第一时间发文道歉。

三句话说下来,把自己卑微进了尘埃里。

抛开事情本身对错不论,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被迫斩断的情绪着实让人心生酸楚。

记得前段时间,何炅还在节目里聊到,说自己“越来越不敢表达情绪了”,没想到一语成谶。

现在这个社会,不论你想表达什么,最后都会被过分解读。

想和别人推心置腹地聊聊心里话,还得拿捏好分寸,怕被人理解成无病呻吟。

年少时谁不是意气风发,可生活左一把右一把地往日头里添着柴火,所有人都被烧成了一滩槁木死灰。

我们已经太久没有肆无忌惮地发泄过情绪了。

02

成年人的情绪写照是什么样子的?

知乎上一个答主总结得很是精辟:

心未老,头已白;眼未花,泪已无。

食不缺,品无味;时间少,事无尽。

上有老,不能常伴左右;下有小,无法伴其成长。

中有妻,无心好言三句;外有友,不能一醉方休。

痛苦、恼怒、沮丧、惊恐、憎恨、抱怨……都得一股子闷在心里,大杂烩一般炖煮在高压锅里,最后熬成一滩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

明明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常沉默了一点点,没人会觉得奇怪。

前段时间爆红的电视剧《我是余欢水》,剧情约等于成年人失意合集,其中有两幕镜头我印象很深。

第一幕是余欢水的兄弟借钱不还,老婆要求离婚,他崩溃站在路边大哭,又接到了酒鬼父亲找他要生活费的电话。

他瞅了一眼电话挂断,想接着哭,却发现自己哭不出来了,只好默默收回了情绪。

这个问句,不是找到知音后激动的共鸣,反而是一种千帆过尽后的淡然与平静。

越是经历的多了,越能品尝出成年人永远逃不出这种有情发不出,有苦言不明的委屈。

第二幕镜头,是他被误诊为癌症后,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向临终关怀员栾冰然说了135条愿望。

实在想不到第136条愿望时,才停下来。

栾冰然鄙视他:“135个愿望,你也太贪心了!”

余欢水答道:“我从童年蹉跎到中年,我就想最后疯狂一把,也是捋一捋我的愿望,我就是想痛快痛快!”

压抑了一辈子,只想在死之前疯狂一把。

当情绪抒发成了将死之人最大的愿望,大概只是“活着”,就已经耗尽了全身所有的力气。

03

之前,网络上有个热词,叫“懂事崩”。

用来形容成年人的情绪崩溃无法随心所欲,不能当众示弱,不能影响工作和生活,只能在确保第二天能够休息的深夜里独自崩溃。

很懂事,也很无奈。

还有一个词,叫“环保式生气”,意思是:

哪怕内心情绪已经到了极端,但表面依旧(假装)云淡风轻,以不浪费资源、伤害他人、麻烦他人的形式,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发泄。

不怕你们笑话,从前我经常拿这两个词打趣自己。

因为我怕。

只要深夜躺下后闭上眼睛,后台里的骂声就会不自觉地颅内循环,一遍又一遍地轰炸我的心理防线。

可这是我唯一能够养家糊口的饭碗,我不能,也不敢丢。

骂声你得受着,恨意你得盛着。

有几次真的熬不下去了,我也只能狼狈地丢下电脑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默默放空。

那一方狭小又密闭的空间,是我消化情绪的唯一根据地。

不懂、不甘、不悦……咀嚼掉心里的五味杂陈后再推开门,假装一切都不曾发生,堆起一个若无其事的笑容,便又是个全新的自己。

熬过深夜痛哭,日光倾泻时依旧铿锵如故。

04

在经历了无数次努力后也没结果的失望,争取后也没回应的尴尬,发泄后也没共鸣的挫败后,我慢慢寻摸到一个真相:

丢掉情绪后的成年人,其实很高级。

不被愤怒冲昏头脑的人,一定活得比谁都冷静清醒。

不被痛苦裹挟心智的人,必定长着一颗克制和理性的心。

不被迷茫绑架大脑的人,都是目标坚定持续奋进的狠人。

如林语堂所说,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因为他不伤人,也不自伤,不制造麻烦,也不会麻烦别人。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持戒。

在网上看到网友 @老子不想被搭理 的话:拥有高级生活观的人,都会把自己活成一根管道。

万物皆可来,万物都会走。

不容纳任何人、任何事,所有的人和事都只是穿肠过,但穿过的瞬间,不给它反应,它也别想留下什么痕迹。

不说自己无坚不摧,也不追求什么刻骨铭心的体验。在一切都可以过去的前提下,专注每一个当下,但是又不在乎任何当下。

就像刘同说的:

“凡事总有过去的时候,回头看看劫后余生的自己,原来,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