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耳朵都挺喜歡何炅,畢竟他作爲主持界的扛把子,口才了得,文采和思辨能力一直被人所稱道。

作爲熱搜常駐嘉賓,何老師過個生日都能點燃娛樂圈的半壁江山,形成“何榜”。

但,我還是第一次見他上熱搜,是被逼着道歉。

01

在新一期《拜託了冰箱》裏,邀請嘉賓有歐陽娜娜,於是“歐式演技”成了當期節目的槽點。

《演員的誕生》裏,她因爲一句“媽已經走十年了”口碑崩盤飽受詬病,被做成表情包黑出圈。

何老師爲歐陽娜娜遭受網暴鳴不平,說因爲一些節目設定,讓歐陽娜娜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揹負上一個不會演戲的標籤,被大家否定成那個樣子,自己不是心疼是憤怒。

繼而附加:“我是覺得不可以這樣去傷害一個,剛剛想要學表演的小朋友。”

就這樣一番言論,讓何炅因歐陽娜娜演技被黑而氣憤、何炅人設崩塌 的話題被刷上熱搜,他本人也成了被數萬網友口誅筆伐的對象。

迫不得已下,何老師第一時間發文道歉。

三句話說下來,把自己卑微進了塵埃裏。

拋開事情本身對錯不論,這字裏行間透露出的被迫斬斷的情緒着實讓人心生酸楚。

記得前段時間,何炅還在節目裏聊到,說自己“越來越不敢表達情緒了”,沒想到一語成讖。

現在這個社會,不論你想表達什麼,最後都會被過分解讀。

想和別人推心置腹地聊聊心裏話,還得拿捏好分寸,怕被人理解成無病呻吟。

年少時誰不是意氣風發,可生活左一把右一把地往日頭裏添着柴火,所有人都被燒成了一灘槁木死灰。

我們已經太久沒有肆無忌憚地發泄過情緒了。

02

成年人的情緒寫照是什麼樣子的?

知乎上一個答主總結得很是精闢:

心未老,頭已白;眼未花,淚已無。

食不缺,品無味;時間少,事無盡。

上有老,不能常伴左右;下有小,無法伴其成長。

中有妻,無心好言三句;外有友,不能一醉方休。

痛苦、惱怒、沮喪、驚恐、憎恨、抱怨……都得一股子悶在心裏,大雜燴一般燉煮在高壓鍋裏,最後熬成一灘說不清道不明的壓抑。

明明你的內心已經兵荒馬亂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別人看來你只是比平常沉默了一點點,沒人會覺得奇怪。

前段時間爆紅的電視劇《我是餘歡水》,劇情約等於成年人失意合集,其中有兩幕鏡頭我印象很深。

第一幕是餘歡水的兄弟借錢不還,老婆要求離婚,他崩潰站在路邊大哭,又接到了酒鬼父親找他要生活費的電話。

他瞅了一眼電話掛斷,想接着哭,卻發現自己哭不出來了,只好默默收回了情緒。

這個問句,不是找到知音後激動的共鳴,反而是一種千帆過盡後的淡然與平靜。

越是經歷的多了,越能品嚐出成年人永遠逃不出這種有情發不出,有苦言不明的委屈。

第二幕鏡頭,是他被誤診爲癌症後,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向臨終關懷員欒冰然說了135條願望。

實在想不到第136條願望時,才停下來。

欒冰然鄙視他:“135個願望,你也太貪心了!”

餘歡水答道:“我從童年蹉跎到中年,我就想最後瘋狂一把,也是捋一捋我的願望,我就是想痛快痛快!”

壓抑了一輩子,只想在死之前瘋狂一把。

當情緒抒發成了將死之人最大的願望,大概只是“活着”,就已經耗盡了全身所有的力氣。

03

之前,網絡上有個熱詞,叫“懂事崩”。

用來形容成年人的情緒崩潰無法隨心所欲,不能當衆示弱,不能影響工作和生活,只能在確保第二天能夠休息的深夜裏獨自崩潰。

很懂事,也很無奈。

還有一個詞,叫“環保式生氣”,意思是:

哪怕內心情緒已經到了極端,但表面依舊(假裝)雲淡風輕,以不浪費資源、傷害他人、麻煩他人的形式,一個人悄無聲息地發泄。

不怕你們笑話,從前我經常拿這兩個詞打趣自己。

因爲我怕。

只要深夜躺下後閉上眼睛,後臺裏的罵聲就會不自覺地顱內循環,一遍又一遍地轟炸我的心理防線。

可這是我唯一能夠養家餬口的飯碗,我不能,也不敢丟。

罵聲你得受着,恨意你得盛着。

有幾次真的熬不下去了,我也只能狼狽地丟下電腦把自己關在衛生間裏,默默放空。

那一方狹小又密閉的空間,是我消化情緒的唯一根據地。

不懂、不甘、不悅……咀嚼掉心裏的五味雜陳後再推開門,假裝一切都不曾發生,堆起一個若無其事的笑容,便又是個全新的自己。

熬過深夜痛哭,日光傾瀉時依舊鏗鏘如故。

04

在經歷了無數次努力後也沒結果的失望,爭取後也沒回應的尷尬,發泄後也沒共鳴的挫敗後,我慢慢尋摸到一個真相:

丟掉情緒後的成年人,其實很高級。

不被憤怒衝昏頭腦的人,一定活得比誰都冷靜清醒。

不被痛苦裹挾心智的人,必定長着一顆剋制和理性的心。

不被迷茫綁架大腦的人,都是目標堅定持續奮進的狠人。

如林語堂所說,一個心地乾淨、思路清晰、沒有多餘情緒和妄念的人,是會帶給人安全感的,因爲他不傷人,也不自傷,不製造麻煩,也不會麻煩別人。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持戒。

在網上看到網友 @老子不想被搭理 的話:擁有高級生活觀的人,都會把自己活成一根管道。

萬物皆可來,萬物都會走。

不容納任何人、任何事,所有的人和事都只是穿腸過,但穿過的瞬間,不給它反應,它也別想留下什麼痕跡。

不說自己無堅不摧,也不追求什麼刻骨銘心的體驗。在一切都可以過去的前提下,專注每一個當下,但是又不在乎任何當下。

就像劉同說的:

“凡事總有過去的時候,回頭看看劫後餘生的自己,原來,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