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其實我是在看到有人做《戰艦世界》蘇系巡洋艦的視頻後,才萌發了要寫蘇聯海軍巡洋艦的想法。其實我對毛子家的海軍並沒有太多的瞭解,原因其實也就兩,一呢,和前面介紹蘇系驅逐艦時說的一樣,蘇聯不屬於“海軍假日”這個範圍內,而且當時玩的遊戲主要涉及都是美、日、英、德這4個國家,就沒蘇系的份,所以對蘇繫了解不多。二呢,二戰時期蘇聯的主戰場是在陸戰,較爲出名的是蘇德戰場的裝甲對抗,由於蘇聯海軍力量本身就薄弱,所以有時候紅海軍都得扛着槍打陸戰,海軍的存在感確實不強。所以今天就和大家來探討一下蘇聯紅海軍的巡洋艦。

其實紅海軍的巡洋艦發展和此前介紹的蘇聯驅逐艦的情況發展都差不多相似,事情的發展經過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對馬海戰。在此戰中俄羅斯支援遠東的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被日本聯合艦隊給打得潰不成軍,而在此次的俄軍支援遠東的艦隊當中就有2個巡洋艦共8艘裝甲巡洋艦,而到最後只有第一巡洋艦分隊的奧爾濟號巡洋艦、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第一巡洋分隊珍珠號存活南下逃亡菲律賓,第二巡洋艦分隊的金剛石號逃往海參崴。所以對於戰後的俄羅斯處於一個經濟崩潰的邊緣,根本無法再重新建造大型主力戰艦,但是對於噸位較小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倒是可以考慮的。


戰艦世界2級巡洋艦諾維克號的視頻截圖,這艘軍艦號稱同級巡洋艦中跑得最快的

貧窮的帝國主義

在歐洲國家中,俄羅斯的資本主義發展是最緩慢的,到1866年才廢除奴隸制制度,而中國早在2200多年前就已經廢除了奴隸制。再加上俄羅斯本國的原因,經濟社會發展並不樂觀,而且還要連年征戰,這就導致了俄羅斯國內的工業發展是相當落後的,所以軍工領域一直是毛子的一個弱項。現在網上不是很喜歡稱呼毛子爲“戰鬥民族”嗎,其實並不是毛子打仗厲害,而是毛子近代以來就一直對外擴張,而且每一次對外戰爭己方都是死傷慘重,有時候殺敵八百自損一千,但是以大量的犧牲換來最後的勝利,可謂是慘勝。包括後來的蘇芬戰爭、日蘇戰爭、蘇德戰爭都是這個樣子,自己工業實力不足,但是野心又很大,怎麼辦?和日本一樣,用生命填平技術的坑,所以這也是很多人認爲蘇聯是靠“人海戰術”贏得二戰的。


穿上海魂衫,你就是蘇德戰爭上德軍最忌憚的兵,由於蘇德戰場主打陸戰,紅海軍也不得不上岸和德軍打陸戰


由於海軍訓練有素,文化水平高,所以在打陸戰的時候表現出非凡的戰鬥力,所以也就有了紅海軍暴打德軍的梗

“先引進技術、再吸收技術、然後仿製、再走國產化”是很多相對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發展科技的道路,而曾經的俄羅斯也是這樣。在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之後,俄羅斯和英國的樑子也就正式結下了,所以在海軍上毛子就主要是針對英國的,在此之後,俄羅斯爲發展海軍,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先後向法國、德國、美國、丹麥直接購買軍艦和技術,在日俄戰爭前共有26艘裝甲巡洋艦和防護巡洋艦,但有8艘是直接從國外進口的、5艘是由德國設計、動力和武器等核心裝都是使用德國的。也就是說有一半都是外國建造的。但在日俄戰爭中,毛子太平洋艦隊和支援遠東的波羅的海艦隊的巡洋艦共被擊沉了12艘,被俘虜了5艘。當時的日本和俄羅斯都是屬於“貧窮帝國主義”這一類型,武器都是靠外購的,武器性能相差不遠,日俄戰爭當中毛子就是輸在戰術上。


對馬海戰雙方戰術航行圖,其中日本最著名的就是陣前大轉彎搶佔T字陣頭

日俄戰爭後的難產的“斯維特拉納級”

其實日俄戰爭後,俄羅斯海軍就一直分析戰敗的原因並吸取教訓,在1907年到1912年的俄羅斯就針對海戰暴露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巡洋艦的建設框架也慢慢清晰,不過當時的巡洋艦設計主要還是偏向5000噸級的防護巡洋艦,武器配置還只是130口徑的艦炮,更像是大號的驅逐艦。最後經過進一步思考,俄羅斯最終最後敲定了6800噸的艦體。俄羅斯本想把軍艦外包出去建造,但是外國的造船廠很難接受毛子既要在俄羅斯國內建造、又要進行技術轉讓、又不想給高價的要求,所以就沒人接毛子的生意,最後毛子決定自己建造,並於1913年2月和自家的列維爾造船廠簽訂了2艘“斯維特拉納級”輕巡洋艦的建造訂單,不過發動機部件還是得從德國進口。


該級艦計劃建造8艘,不過隨着一戰將俄羅斯拖入戰爭的泥潭,造船廠的工人經常罷工導致軍艦的建造進程緩慢,而到了1917年後更是直接停止建造工作,而接來下的就是俄羅斯長達數年的國內戰爭,由於戰爭的長時間消耗,俄羅斯根本無法再將這些巡洋艦的建造工作延續下去,哪怕是到了蘇聯初期,蘇聯高層也是將更多的目光放在陸戰上,對海軍的發展並不理睬,不是他們對海軍缺乏足夠的認識,而是這個時候真的不適合發展海軍,所以蘇聯初期只保留國家政治保安部所屬的邊境警備隊的水面部隊。而最後“斯維特拉納級”還是沒有能在俄羅斯海軍中服役。


戰爭雷霆視頻截圖,斯維特拉納級級巡洋艦,裝備15門單裝130毫米艦炮,主裝甲從艦首延伸到艦尾

重拾遺產步入發展軌道

經過2年多的恢復發展,由蘇維埃政權逐漸穩定下來,所以海軍也就開始慢慢的發展,和驅逐艦這種後知後覺的軍艦相比,蘇聯對巡洋艦的重啓工作要早的多。1924年“斯維特拉納級”首艦就在聖彼得堡開工,由於這艘船在此前已經接近完工,所以到次年7月就完工並交付給波羅的海艦隊,先後用過“國際紅色勞動工會號”、“紅色克里米亞號”2個艦名,而該級艦的2號艦“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也在1927年3月交付給黑海艦隊,不過改名爲“紅色烏克蘭號”。而3號艦“扎拉列夫海軍上將號”則成爲武器的實驗艦,不再搭載130口徑艦炮,而搭載4座180毫米單裝艦炮,並命名爲“紅色高加索號”。而以上這3艘巡洋艦在衛國戰爭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其實更多的是作爲海上的移動炮臺支援地面,也算是盡了一份力。


其防禦佈局沒有發生改變,都是75毫米,主裝甲向上延伸爲25毫米裝甲

而直到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仍然沒有獨立設計建造巡洋艦、驅逐艦的能力,所以蘇聯紅海軍高層也向高層提出發展建議,對於海軍的訴求,蘇聯高層也是認同的,畢竟大國豈能缺少一支大艦隊,但是考慮由於戰爭的消耗,自家的造船經驗和人才都不足,所以蘇聯就頻繁的和意大利、法國、美國、德國接觸,並對海軍的艦艇現代化進行考察。最後和意大利談攏了生意,於是蘇聯時期的第一級巡洋艦也就在此背景下誕生了。


主武器配置4座單聯裝57倍徑的蘇制B1-P型180毫米艦炮,後來的26型巡洋艦就是用的就是這款火炮

五行六道之外的基洛夫級巡洋艦

在前面介紹蘇系驅逐艦的時候,意大利和蘇聯簽訂的艦艇的建造條約,意大利直接幫蘇聯建造“塔什干號”驅逐艦,並轉讓驅逐艦的技術給蘇聯,也就是後來蘇聯的7型驅逐艦。而在此次艦艇的建造條約中其實還有巡洋艦的訂單,蘇聯看上了意大利的“僱傭兵隊長級”輕型巡洋艦,而蘇聯以它爲模板建造的軍艦則稱之爲“26型基洛夫級輕型巡洋艦”。當時在武器配置上意大利由於是條約簽署國,所以其武器配置是條約規定的152毫米(也就是6英寸),但是毛子家的152毫米艦炮實在是太老了,在者,蘇聯表示自己沒也沒加入海軍條約啊,所以決定不遵守海軍條約,在26型巡洋艦上安裝此前在斯維特拉納級3號艦上測試的180毫米艦炮,由前者的4座單聯裝換成3座三聯裝。 所以蘇系巡洋艦的都是屬於五行(英、美=、日、法、意)和六道(德國)之外,不受海軍條約的約束。


26型基洛夫級巡洋艦,蘇聯首型巡洋艦,也是在衛國戰爭結束前建成的一級。艦首爲2座三聯裝180毫米主炮

不過意大利表示,雖然你不屬於五行六道內,但是身在其中的我無權建造超出條約性能以外的軍艦,而毛子的外匯也不足,無法全額購買,最後爲了折中,意大利將巡洋艦的技術轉交給蘇聯,發動機部分由意大利負責生產。就這樣,蘇聯這級滿載排水量9500多噸級、最大航速36節的26型巡洋艦就此誕生。前兩艘分別在1938年9月、1940年6月分別在波羅的海和黑海艦隊服役。不過由於首艦的最大續航力只有3750海里,這對於一艘滿載9500噸的巡洋艦來說實在有點短腿,所以2號艦就提升發動機功率以及增加噸位,2號艦增加1000海里的續航力。而且首艦側舷主裝甲也才50毫米,從2號艦開始增加到70毫米,該級艦共建造6艘,後4艘是根據前面的建造經驗的改型。


戰爭雷霆視頻截圖,26型巡洋艦的內部構造,可以清晰的看到6臺鍋爐,鍋爐下就是油箱

蘇聯26型巡洋艦的性能數據:標準排水量爲7880噸,後續艦的噸位根據前型艦做出相應的增加。6臺亞羅水管鍋爐搭配2臺蒸汽輪機最大輸出功率爲11.35萬馬力,後續艦也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發動機功率,最大航速爲35節,在試航的時候最高曾跑到36節,最多攜帶1550噸燃料,在18節的經濟航速下最大續航力3750海里。艦體水線下從1號炮塔至3號炮塔用50毫米的裝甲保護,艦尾舵機的位置兩側鋪設20毫米的裝甲保護,艦首無裝甲保護。主武器配置3座3聯裝57倍徑的蘇制B1-P型180毫米艦炮,每門炮備彈100發;副炮爲兩側各3門100毫米、45毫米單管高平兩用艦炮;兩側各1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配備一部彈射器和2架水上飛機。


戰爭雷霆視頻截圖,基洛夫級巡洋艦艦體中部的武器佈置

結語

作爲蘇聯海軍建造首批巡洋艦,前後6艘26型和26改型巡洋艦是紅海軍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個發展過程,是毛子穩定下來後重新發展海軍的表現,而且作爲唯一一型自衛國戰爭結束前投入戰鬥蘇制巡洋艦,爲衛國戰爭做出了自己貢獻。同時,不僅爲蘇聯海軍積累了建造經驗以及培養了大量的人才,而且還爲蘇聯紅海軍的造船工業打下基礎,從此,蘇聯開啓了國產戰艦大型化的道路,而26型巡洋艦正是邁出的第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