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次到北京,劉愛軍是代替大哥大嫂來處理侄子劉彬後事的,劉彬是某公司的出納員,大學畢業後一直做財務工作,就在三天前,劉彬被人殺死在某飯店的包間內。也許是劉愛軍禁不住良心的譴責,也許是自知躲不過偵查員的縝密調查,來到北京以後,他並沒有去賓館接受偵查員的詢問,而是在當天晚上選擇了自殺,在劉愛軍自殺的現場旁邊,清澈的河水依然在緩緩的流淌,但在劉愛軍劉彬的親人心裏,叔侄二人的悲慘故事可能永遠都揮之不去。

“2005年7月28日星期四,雨,我到北京處理侄子的後事,我寧願這是一場噩夢。”剛下過雨,空氣中的溼氣很大,這種天氣有點兒像南方,可是對於從湖南老家趕到北京奔喪的劉愛軍來說,這似乎更是一種折磨。三天前他接到了侄子劉彬遇害的消息,和大哥大嫂商量了一下,兩位老人委託劉愛軍來北京料理劉彬的後事。晚上十點,客人走的差不多了,小宋在包間門口站了半個多小時,可是裏面的客人一點動靜都沒有,難道是睡着了?小宋敲了敲門,走了進去。

小宋被嚇呆了,飯店老闆撥打了110報警電話,與偵查員一同趕到現場的法醫最終認定,這裏就是案發的第一現場。

包間內有兩張桌子,死者躺在裏側桌子的下面,餐桌上擺放着兩副碗筷,盤子裏的菜還沒有喫完,一條沾滿血跡的毛巾搭在了桌子的一角。

在普通的中餐館,沒上菜就先結賬的客人非常少見,所以小宋對這位客人的印象很深,據小宋回憶,這個人的頭髮是染成紅色的,戴着墨鏡,還揹着一個鼓鼓囊囊的電腦包,大概過了半個多小時,另一名男子才走進了包間,小宋去上菜時,戴墨鏡的男子還提出了很多要求。

兩個人共進晚餐,一人死亡,一人失蹤,那麼戴墨鏡的男子爲何要殺害後來的這個人呢?法醫通過現場分佈的血跡,大致推測出了死者遇害的經過。

偵查員在包間的一個角落裏找到了一把羊角錘,服務員說這把錘子不是他們飯店的。

2005年7月27日,偵查員在案發地附近的雜貨店發現了類似現場遺留的羊角錘,據雜貨店老闆辨認,案發現場的錘子就是從他這買走的。

爲了更多的瞭解劉彬的情況,偵查員決定見一見他的親屬,2005年7月28日晚上,劉彬的叔叔劉愛軍風塵僕僕趕到了北京,情緒非常低落,考慮到死者家屬的情緒,偵查員和劉愛軍在電話中約好,第二天在賓館裏做談話筆錄,可是第二天劉愛軍失蹤了。

留在案發現場的這把錘子,成了嫌疑人作案的兇器,可是根據飯店服務員和雜貨店老闆的描述,買錘子的和進飯店的不是同一個人,如果是這樣,很可能還有隱藏在暗處的第三名犯罪嫌疑人,僱兇殺人。可是,問題又來了,劉彬生前在公司擔任出納,爲人也挺和氣,怎麼可能找來殺身之禍呢?辦案人員本想聯繫劉彬的叔叔來京瞭解情況,沒想到他的叔叔劉愛軍,並沒有按時出現。

夏日清晨,漫步在湖畔感覺格外涼爽,在湖邊某高層建築附近,悄然而至的警車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幾分鐘前,有人在這裏發現了一具屍體,據警方初步勘查,死者是跳樓自殺身亡,然而這名男子的身份卻引起了偵查員的警覺,此人叫劉愛軍,來自湖南,前一天晚上剛剛到達北京。

這次到北京,劉愛軍是代替大哥大嫂來處理侄子劉彬後事的,劉彬是某公司的出納員,大學畢業後一直做財務工作,就在三天前,劉彬被人殺死在某飯店的包間內。

犯罪嫌疑人用一條毛巾破壞了整個案發現場,在包間內,法醫只提取到了被害人的血跡,並沒有發現多少與犯罪嫌疑人有關的線索,所以只能在僅有的一些微量物證上尋找答案。

DNA是存在於細胞內的生命遺傳物質,在法醫學領域,它像指紋一樣,應用於個體識別,那麼面對在飯館裏提取的微量物證,法醫能否從中檢測出DNA?

從微量物證中提取犯罪嫌疑人的DNA,在法醫學領域還處於探索階段,由於微量物證很容易被污染,外界干擾元素對實驗數據影響很大,這給鑑定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而這起案件,恰恰發生在環境複雜的飯館裏。

負責微量物證課題的所有法醫聚在了一起,研究提取DNA的辦法,並設計了實驗方法,法醫專家分成兩組,他們需要背對背的進行實驗,也就是進行所謂的盲測。

經過連續幾天的工作,兩組法醫從現場的微量物證中分別提取到了DNA,經過比對,其序列結構完全一致,兩組實驗提取到的DNA是同一種,法醫很快認定,這種DNA並不是死者的。

法醫將提取到的DNA樣本輸入了數據庫,比對結果讓人大失所望。

原本在案發的餐桌上提取的DNA讓辦案人員看到了希望,結果,比對失敗了,對於辦案人員來說,現在不但僅有的一點希望破滅了,又出現了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劉彬的叔叔——劉愛軍,也自殺了,這是當時劉愛軍自殺的位置,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曾反覆在這裏走來走去,那麼,當時叔叔劉愛軍又在想什麼呢?他的死和劉彬又有着怎樣的關係?劉愛軍的那本日記,能否幫助辦案人員找到答案嗎?

法醫把劉愛軍的DNA樣本輸入到了數據庫,這時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了,數據庫顯示,劉愛軍的DNA和劉彬死亡現場,以及他墜樓死亡現場留下的DNA完全一致。

飯店包廂裏留下的竟然是劉愛軍的DNA,難道是他殺害了侄子劉彬嗎?爲了驗證這種判斷,偵查員找到了在飯店包廂裏提取了一枚殘缺證物,和劉愛軍進行比對,結果完全吻合。

那麼劉愛軍爲什麼要殺害侄子劉彬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骨肉相殘的悲劇發生呢?在劉彬所在的公司,偵查員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

據偵查員瞭解,劉愛軍的公司在2004年將一筆600萬元的資金投入期貨交易,後來卻賠的血本無歸,他的公司也面臨破產,偵查員分析,劉愛軍自知還錢無望,而侄子劉彬催着要錢,走投無路的劉愛軍對侄子起了殺心。

在劉愛軍住過的賓館,偵查員找到了一個日記本,在日記中劉愛軍並沒有記錄挪用公款的祕密,描述的都是殺害侄子之後的複雜心情。命運爲什麼開這樣的玩笑?如果有可能,我願意用清澈的湖水來洗清這罪惡的一切。也許是劉愛軍禁不住良心的譴責,也許是自知躲不過偵查員的縝密調查,來到北京以後,他並沒有去賓館接受偵查員的詢問,而是在當天晚上選擇了自殺,在劉愛軍自殺的現場旁邊,清澈的河水依然在緩緩的流淌,但在劉愛軍劉彬的親人心裏,叔侄二人的悲慘故事可能永遠都揮之不去。

600萬元,別說是在2004年,即便是在今天也不是一筆小數目,可如果和血脈相連的親情相比呢?在劉愛軍日記的字裏行間,透着後悔和自責,一絲不該有的貪念,一雙不該伸出的手,一場沒法挽回的悲劇,15年前的,他人的一場經歷,能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什麼,有些事,或許是一時冒險爲之,卻可能留下一生的遺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法治進行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