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病區副主任醫師殷愛華告訴記者,面對一些困惑、苦惱,青春期的孩子難以自己解決,通常會表現出抑鬱、焦慮、自傷、甚至自殺行爲。”殷愛華告訴記者,抑鬱發作之前,孩子會有一段時間的調節期,調節不了纔會進入抑鬱狀態,但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並不能理解或者接收到孩子曾經發出的求助信息,甚至認爲孩子的情緒不好,只是青春期的叛逆,或者是“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秦聰聰

與抑鬱的抗爭,似乎就在昨天。學習成績很好的雯雯,在被父母送往寄宿學校後,無法適應住校的生活,痛苦地堅持了一段時間,自救失敗,陷入了黑暗的泥沼。

好在,父母及時接收到了她的求助信息,帶她去看心理醫生,併爲她作出了調整。像曾經被凍僵的小動物,終於等來了春暖花開,雯雯一天一天甦醒了過來。

不過,並不是所有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都如雯雯般幸運。還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意識不到孩子的情緒障礙,或認爲孩子所謂的苦惱是在“作”。

“爲什麼如今他們的生活條件那麼好,打不得、罵不得,還會抑鬱、焦慮?作爲家長,我們養着他,難道還要供着他?”市民李先生非常不解。

然而,現實中,隔段時間就有學生自殺等極端事件見諸報端,猶如一記記警鐘,不停在人們耳邊拉響。心理醫生表示,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並不是成年人的專利,隨着孩子進入青春期,兒時積累的一些心理問題大多在此時表露出來,而青春期也是很多精神疾病的起病年齡。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600萬名重性精神疾病病人,而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爲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約3000萬人。

厭學可能是抑鬱的表現

心理門診中常見青春期孩子

曾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名17歲的男生,在和母親爭執後,毅然跳橋。在最該綻放的年齡,選擇讓生命之花戛然而止。那段視頻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也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熱辣辣地擺到了人們面前。

“爲什麼如今他們的生活條件那麼好,打不得、罵不得,還會抑鬱、焦慮?作爲家長,我們養着他,難道還要供着他?”市民李先生在帶孩子看心理門診時,就曾提出這樣的疑問。

“極端事件的發生,不一定都是偶然的。青春期,確實是情緒障礙發生的一個高發期。” 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病區副主任醫師殷愛華告訴記者,面對一些困惑、苦惱,青春期的孩子難以自己解決,通常會表現出抑鬱、焦慮、自傷、甚至自殺行爲。在青春期這個特殊時間段裏,孩子的身心發展迅速,他們想要追逐自我價值,但各方面仍然還不完善、不成熟,也不可能真正的獨立。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陷入困惑中,不能自拔。在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和病房,有此類問題的孩子很常見。

殷愛華指出,經過幼兒園和小學的適應,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大部分已經習慣了學習生活,學業上的壓力是一方面,而社會交往問題會成爲一個新的煩惱。“青春期的孩子開始關注同齡人之間的交往。他們對自己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熱衷於思考自己的優點、缺點、特點。又經常誇大自己的缺陷,最後還總因爲自己的不夠完美而沮喪。”殷愛華說,孩子可能會抱有“別人都不喜歡我、我不夠優秀”的想法,慢慢脫離羣體,產生孤獨感,感覺在學校連呼吸都會很困難,就會選擇逃避,在家裏不去學校,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躲避到網絡的環境裏。

“厭學有可能是抑鬱發作的表現形式之一。”殷愛華說,爲了迴避上學,有些孩子會表達說自己不舒服,頭疼、肚子疼、暈等,在到心理科之前,會到醫院看病,但是各種檢查結果都不支持當時的症狀表現,仔細詢問病史後,逐漸暴露出心理問題的存在。

“大約11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他們有了關於自我的主張,開始從‘我’的角度考慮問題。” 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心理治療師陳緒清也告訴記者,11歲-16歲左右,自我意識不能得到順利發展、形成,在壓抑中成長的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陳緒清指出,從2015年左右開始,心理門診的諮詢數量就越來越多。其中,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父母或孩子知道尋找專業人員來解決專業問題,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孩子的心理問題暴露出來的越來越多。

六七成青少年心理問題源自家庭

家長對成績的過於重視也是導火索

殷愛華指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接觸到的社會環境相對單純,基本上除了學校,就是家庭。臨牀中,大約六七成的青少年情緒障礙,與家庭環境有關。這其中,有一部分是父母關係不好,造成孩子情感上被忽略,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讓孩子感受到被控制過多。

陳緒清告訴記者,在多年的心理諮詢過程中,她發現,缺乏親子間的有效溝通,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從孩子出生到三五歲這個年齡階段,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忽視了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孩子讀幼兒園前,多是老人在帶孩子,而孩子讀幼兒園,是老人和幼兒園老師帶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一早就存在斷層的問題。”

“孩子從上幼兒園,就開始走出家庭、進入社會。被溺愛長大的孩子會因爲缺少關注,而不適應外界學習生活的問題,但缺愛的孩子,隨着年齡增長,自卑、沒有安全感,自我意識過度壓抑,也會面臨一些心理問題。”陳緒清說,如果父母缺乏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單純的以強制弱的方式來互動,就會把親子關係推到一個非常極端的狀態中,孩子就會感覺不被重視、缺少愛不被尊重,沒有溫暖。

除了家庭因素,學業上的壓力,也是青春期孩子出現情緒障礙的不可忽視的原因。

陳緒清說,很多家長在一起,比的就是學習成績,考了什麼大學。以孩子爲榮,會驅使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的成績。而過於重視成績的父母,無形中也暗示給孩子:成績高於一切,甚至比孩子本身更重要。

“小時候,父母會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可當孩子上學後,父母把注意力就都集中到了成績上。這樣,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感覺,比起自己,父母更愛的是分數,在他們心裏,父母對成績的重視,已經大大超過對他們自身的關心;所以學習就變成是爲了父母而學,是爲了贏得他們的關心和表揚,或是爲了他們的面子而學習,這也會導致學習的積極性降低。”

陳緒清還告訴記者,很多父母爲了學習、考試,不允許孩子玩有的甚至把興趣愛好的學習都終止了,這就將學習和玩、興趣愛好,置於對立的關係上,可能會讓孩子們感受都是爲了學習,“爲了分數我才失去了玩的時間,找不到快樂。”陳緒清說,部分學習成績自不太理想的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成績不好,是個沒用的廢物,失去學習的信心,缺少了自我的價值感,而覺得自己活着沒有意義。當這些想法無法及時宣泄出來,就會導致精神、心理問題的出現。

家庭要給予孩子愛與支持

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不要逃避

“孩子就像一顆種子,需要土壤來成長,而家庭給予的愛和支持,就像是土壤裏的養分。如果孩子吸收的養分不夠,長得不夠茁壯,當他們在社會化發展中遭遇冷空氣、暴風雨時,就有可能承受不了。”殷愛華指出,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暴露出來的問題,並非全是因爲青春期叛逆所致,而是早在青春期之前就形成的。要想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家長首先要注意從小就創造環境給予愛。這份愛,能夠支撐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勇敢地走出去。

同時,隨着孩子的長大,父母要適當放開那雙手。“很多家長髮現,自己越來越不會養孩子了,其實,是沒有隨着孩子的長大及時調整,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殷愛華說,隨着孩子年齡增加,自我意識形成,會有一些控制自己人生命運的想法。這時候,要看看孩子是不是有這個能力,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哪怕受一些挫折。總之,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家長要及時瞭解孩子的需求,根據孩子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要注意及時捕捉。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要儘量減少說教式教育,不要說“你不應該、你應該怎麼樣”,更不要抱着“一味讓孩子去堅強,慢慢就好了”的想法。

殷愛華坦言,很多孩子會在治療時選擇讓父母迴避,說不想再和他們溝通,因爲曾經告訴過他們,但得來的只有批評。好像在大人看來,這些都是小孩子想多了,對於孩子真正感受的痛苦,家人並不能理解,他們所需要的指導和幫助,家人也不能給予。

“孩子不是不想去堅強,而是沒有辦法甩掉那些黑暗。他們通過厭學、自傷甚至主動提出要看心理醫生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是希望被拯救。”殷愛華告訴記者,抑鬱發作之前,孩子會有一段時間的調節期,調節不了纔會進入抑鬱狀態,但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並不能理解或者接收到孩子曾經發出的求助信息,甚至認爲孩子的情緒不好,只是青春期的叛逆,或者是“作”。

“我們的父母太害怕孩子出問題了,甚至有些覺得是一件很丟人的事兒。”陳緒清說,當物質條件在生活中得到充分的滿足後,人們就會開始去追求高質量的精神滿足,這是心理需求發展的必然階段。有些家長是因爲忽略或真的不懂,但也有些家長是不願意面對孩子出現心理或精神問題的現實。

年前,陳緒清曾接診過一名出現精神分裂症前驅期症狀的孩子,雖然精神科醫生給出了住院治療的建議,但父母遲遲不肯接受,這就會錯過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

陳緒清期待,人們能像對待感冒一樣,認識、瞭解和理解心理問題。在孩子出現抑鬱、焦慮、自傷等心理問題的表現時,及時帶孩子去專業的醫療機構尋找專業幫助。唯其如此,纔能有利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長,避免心理問題帶來更多的惡果。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