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射任務原定於美國東部時間5月27日16時33分(北京時間28日4時33分),按計劃,SpaceX的載人版“龍”飛船將搭乘“獵鷹9”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臺升空。在無數目光的緊張注視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飛船因爲天氣原因,未能按計劃發射升空。

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這是5月27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拍攝的“獵鷹9”火箭和載人版“龍”飛船。新華社發

在無數目光的緊張注視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飛船因爲天氣原因,未能按計劃發射升空。肯尼迪航天中心將在兩天後等待又一次機會。

“錯過”可免“過錯”

發射任務原定於美國東部時間5月27日16時33分(北京時間28日4時33分),按計劃,SpaceX的載人版“龍”飛船將搭乘“獵鷹9”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臺升空。

此次發射還驚動了美國政界,美國總統特朗普、副總統彭斯均攜夫人到場觀看。但在萬衆矚目下,指揮台並沒有發出“發射”(Go)的指令,而是在發射前16分鐘叫停任務。

外媒稱,推遲發射是因爲天公不作美。當天,佛州出現輕微持續降雨。近幾日,受熱帶氣流影響,該州遭遇強降雨。飛行路徑上的降雨天氣、附近地區下午逐漸形成的雷暴天氣,都可能影響發射。

發射任務團隊表示,如果“獵鷹9”能夠比預定時間稍晚發射升空,天氣條件或許可以接受。但是,爲了使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升空時間必須分毫不差。

《紐約時報》指出,由於天氣不利叫停發射並不罕見。火箭發射需要遵循的規矩很多,例如,當風速超過某個閾值或雲層中含有電荷、可能隨閃電釋放時,照常發射可能給宇航員帶來極高的安全風險。

中國航空問題專家、《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指出,推遲發射也體現了此次發射的重要性:一來,美國過去有過航天飛機發射失利、航天員遇難的教訓,因此慎之又慎;二來,“龍”飛船本身有不少技術創新,也意味着任務的複雜性、風險係數更大;第三,這是SpaceX的商業載人航天“首秀”,如果不成功,將影響其未來繼續參與美國航天發射任務。

不過,一次“錯過”可以避免“過錯”,未嘗不是好事。美國曆史上就曾出現過因天氣原因導致冒險發射的先例。1969年11月1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執行“阿波羅12號”登月任務。當天,尼克松總統抵達肯尼迪航天中心觀看時,已經開始下雨,天氣狀況顯示有一定風險。但NASA仍決定發射,發射後不久飛船就遭遇兩次閃電,導致飛船上部分系統失靈,所幸最終並無大礙。

“航天發射不是政治第一,也不是任務第一,永遠要把宇航員的安全擺在第一位。”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說,下次發射還是“要看天”。

而下一個“大日子”就在兩天後。任務團隊宣佈,下一次發射時間爲美東時間30日15時22分。NASA稱,30日的氣候條件,合適可能性爲50%。

“新元素”與潛在風險

媒體及專家指出,備受期待的“龍”飛船發射有幾大看點:

首先,飛船本身亮點多多。“龍”飛船設計可載6至7人,而俄羅斯的“聯盟”號只能搭載3人。飛船還可重複使用、用途很多,除了將宇航員送往空間站以外,經過改裝後也可進行載人登月。另據媒體曝光,飛船內部設計也十分“高大上”,顯示器屏幕很大,整體風格偏極簡主義,“有點像科幻大片”。

與貨運版“龍”飛船相比,載人版“龍”飛船更大、更重,並裝有生命支持系統。它配置的8臺“超級天龍座”發動機,可以爲逃逸系統提供動力,在緊急狀態下使飛船脫離火箭,供宇航員逃生。

其次,兩位參與飛行任務的宇航員也頗受關注。據報道,執行任務的兩位宇航員道格·赫爾利和羅伯特·班肯均來自NASA,都擁有軍事試飛員背景,此前各有兩次執行航天飛行任務的經歷,分別在太空逗留過28天零11小時和29天零12小時,可以說是“老司機”。外界預計赫爾利和班肯將在國際空間站停留至少一個月,爲目前正在空間站的NASA宇航員卡西迪提供幫助。

兩人的宇航服更搶鏡。英國廣播公司(BBC)稱,新款宇航服和以往笨重的橙色服裝不同,是“更充滿未來感”的白色,更修身。據悉,這套宇航服由好萊塢大師打造,頭盔是3D打印,手套是觸屏感應,這些靈感都來自科幻電影。不過,儘管外觀設計發生變化,但仍兼顧安全性:在船艙內失壓的情況下可以保護宇航員。

推遲發射後,人們對下一次發射的安全性更爲關注。王亞男介紹說,飛船在控制方式、載重量、艙室佈局、結構材料等方面,用了很多“新元素”。“獵鷹9”火箭的組合方式也在傳統技術上進行升級,使用了自動控制技術。儘管這些手段在前期發射試驗中已被驗證較爲成熟,但在實操中仍需謹慎。

龐之浩認爲,“龍”飛船的風險在於,在載人發射之前只進行了一次無人發射,但一般要進行四次無人發射,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改進。

“多腿走路”帶來突破

分析指出,外界對此次發射給予極大關注,是因爲其具有多重特殊意義。

美聯社稱,這次發射對美國人來說是“歷史性的時刻”——美國將恢復自己的載人航天能力。在過去近10年裏,NASA不得不借助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將美國航天員送入空間站。

而對馬斯克和他的SpaceX來說,這也是“圓夢一刻”。自2002年成立以來,經過十數載的努力和無數次挫敗,SpaceX終於要成爲第一家將宇航員送入太空軌道的私營企業。

分析認爲,這兩大歷史性突破得益於美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實行的“多條腿走路”方案。美蘇冷戰結束後,受政府支持的NASA預算減少,將重心轉移到科學研究和深空探索。與此同時,NASA將近地軌道的天地往返任務讓給商業公司,除了SpaceX的“龍”飛船以外,參與競標的還有波音的“星際客機”飛船和小航天飛機“追夢者”。

龐之浩認爲,SpaceX能在諸多競爭者中拔得頭籌,有幾大原因:

其一,成本低。相比於傳統航天大佬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市場後入者SpaceX在人員和公司結構上具有優勢,大大降低生產成本。SpaceX一個倉位的價格在5000萬美元左右,波音的價格約爲7000萬美元,而俄羅斯的“太空船票”近年來不斷上漲,已近9000萬美元。

其二,更可靠。過去很多人不看好民營航天企業,但事實證明,大公司反而“不給力”,諸如波音、洛馬都是“負重前行”,效率較低,波音此前在無人飛行上還問題頻出。相比之下,SpaceX研製週期最短,產品也拿得出手。

其三,新技術。龐之浩表示,馬斯克是一個敢想敢做的企業家。這次“龍”飛船就有不少技術亮點,例如:飛船未採用傳統發動系統,而是自帶8臺“超級天龍座”發動機;太陽能電池板與船體一體,而不是安裝在可展開的面板上,更安全可靠。記者楊瑛 李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