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有位媽媽私信我,講到自己實在是太難做了,父母也太難了。原來是這位媽媽四歲的女兒脾氣越來越差,非常的執拗,一旦無法滿足她無理的要求就大哭大鬧,甚至是撒潑打滾。

""我是真的拿她沒辦法,她軟硬都不喫,動不動就發脾氣,扔東西,人家的孩子都是暖心的小棉襖;我家這就是可怕的刺蝟服啊!""其實做了父母之後纔會知道爲人父母的不容易,要面對孩子的情緒,面對他們莫名其妙的亂髮脾氣;有些急躁的父母直接就會更加兇,被孩子的哭鬧點燃了內心的火藥桶。卻總忽略了孩子爲什麼生氣,生氣又是怎麼樣的。

情緒矇住了理智的雙眼,讓父母也感到胸悶難受,更加不要說孩子了。我們作爲成年人成熟點,來看看孩子爲什麼動不動發脾氣,分清楚孩子的脾氣類型,才能治好根源之症。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可不要踩了錯誤教育的坑!

在最近流行的親子關係的綜藝中,就拿胡可兒和兒子小魚兒溝通交流的例子來說:本來母子決定好只買一個玩具就回家,但是走到半路上,小魚兒就變卦了,情緒不穩定開始亂髮脾氣。大哭大鬧要求媽媽再買,還口不擇言的罵媽媽是""臭媽媽""。

一般父母都會很生氣的拖着孩子就回家,但是胡可兒卻是蹲下來抱着安慰孩子。從一句""我知道…""開始安撫孩子,認同孩子的情緒,卻不會無理由的答應。一個簡單的擁抱,和一句我知道的安撫,給了孩子安全感和共情感。這纔是正確回應孩子發脾氣的態度和方式。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兩到三歲開始,自我意識的萌發,一旦受到挫折和不如意就會哭鬧的發脾氣。你看這都是有原因的嘛,雖然很多時候原因千奇百怪,可大可小。粗暴點來講就是孩子無法控制情緒,孩子情商有待提高和發展。

最忌的就是對着發脾氣的孩子立馬生氣,""氣死我了,你這死孩子,我不打你都對不起自己。""用""你""開頭指責的話語去刺傷威脅孩子,到後面還發脾氣就直接上手了,這隻會引起孩子更加強烈的反抗的情緒,脾氣更暴躁。

還有就是阻止孩子發脾氣,禁止孩子悲傷苦惱的情緒發泄。總是給孩子灌輸""發脾氣是不對的,生氣的孩子沒人會喜歡。""可是一個人是有七情六慾的,正常的情緒表達才代表這個人是鮮活的,只有會情緒的表達發泄的基礎,才能引導孩子管理並調節自身的情緒。

家長要分清孩子的兩種脾氣類型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發脾氣讓人頭痛不已,不知所措。但其實孩子是有兩種脾氣類型的,我們來深入瞭解其特徵,對其進行歸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1、氣質性發脾氣:

面對氣質性發脾氣,我們要學會溫柔的包容和接納。因爲這類的發脾氣,孩子沒有明顯的意圖,目的性不強或者沒有。只是想要表達自身的不安和膽怯,還有不滿足。就例如孩子沒有睡夠就被吵醒了,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哭,就是一個勁的難過委屈;其實就是沒有睡夠,心裏難受。

他們不是憤怒和生氣,而是表達內心的傷心和難過情緒。這個時候家長最好是可以陪在孩子身邊,可不要一味的指責和嘲諷。最可怕還有就是假裝看不到的冷處理,這對於已經表達出求助信號的孩子無異於重大打擊,反而會越哭越激烈。

2、操作性發脾氣:

操作性發脾氣說白了就是孩子帶着某種目的和意圖來宣泄情緒,逼迫父母答應和屈服。表面上的撒潑打滾,實際上就是在威脅父母""你不答應,我就哭我就鬧,讓你難堪。""

這個時候父母的處理手段可就要複雜了許多,在多年前就有華盛頓的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對於一個四歲非常喜歡亂髮脾氣的孩子比爾進行行爲主義的干擾。在幼兒園裏,比爾每天早上要哭上5-10次,而實驗者則是不會去""干預""他發脾氣,只要確保他沒有受傷,就不急着去接觸他,僅僅只是瞥一眼。

我們應該如何對症下藥治好孩子的壞脾氣?

1、安撫孩子的不知所措

對於氣質性的發脾氣,父母最需要的是做到和孩子共情。面對孩子的情緒失控,亂髮脾氣,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被孩子也情緒化了。首先我們得理智思考,孩子到底是哪裏出現了問題,沒有睡醒,沒喫飽還是沒有拿到自己想要的成績。

不可否認的是,孩子現在最缺的就是安全感,父母可以蹲下來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達到和孩子平等的狀態。用安撫的手法輕拍孩子的背部,或者揉孩子的頭髮,輕輕摟住孩子,讓孩子走進我們的避風港。

父母用輕柔的語氣引導孩子,最好是用""我""字開頭,達到共情。""我知道你心裏難過,我們待會就會好一些了,乖寶寶啊,乖。""讓孩子慢慢平復心緒,又能發泄出情緒,不至於憋在心裏更加難受。如果不知道孩子爲什麼發脾氣,可以慢慢引導孩子說出原因:是很難過嗎?還是因爲玩具全被弄亂了?

只有知道孩子的不知所措才能更好的解決。

2、堅定而不強硬

當孩子大發脾氣,甚至是亂扔東西,父母也不要暴脾氣直接懟上去,直接的拒絕和打罵;讓我們變成了孩子的對立面。我們不理孩子的壞脾氣,不想買的玩具就不買,不想給手機給孩子就不給,何必要硬碰硬激發親子矛盾呢?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強硬而不堅定的父母,拗不過孩子的臭脾氣,只能罵罵咧咧的答應孩子的要求。這不就是讓孩子抓住了我們的把柄了嗎?

一定要有原則,也要提前給孩子列好規則,每天只能玩一個小時的手機就不能逾越。哪怕是打滾哭鬧,父母也要堅定:""沒有了,今天的娛樂時間已經夠了。明天才有。""

另一方面,我們在孩子操作性發脾氣時,人越多反而是添亂。例如當孩子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在場幫腔的時候,就要領走孩子,到只有自己和孩子的地方。老一輩容易護着孩子,到時候我們到是夾在中間難於抉擇。

並且也不要在很多小朋友面前""拒絕""孩子,給孩子留下面子,也不會激發更大的負面情緒。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不要一味的指責,我們要認真分析孩子到底屬於哪種類型的脾氣發泄,才能對症下藥。引導孩子管控情緒,提升自身的情商刻不容緩!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