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充其量是個廖化,雖然自告奮勇地充當西方陣營的“先鋒”,可結果還沒堅持一個回合就被挑落馬下,根本不頂用。這一回合就是經貿較量。



  當大麥、牛肉等商品對華出口受阻,澳方就應該發現自己全身都是弱點和漏洞。雖然西方個別國家鬧着“脫鉤”,但澳大利亞絕對不敢喊出這個詞。如果澳方真的不智到那個地步,那就只好品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滋味。


  如今被晾在一邊的澳大利亞基本喪失了當出頭鳥的“勇氣”,勉強跟在別的西方國家後面發個聲明,糊弄交差而已。


  眼見澳大利亞萎了,作爲“宗主”的英國這回站了出來,結果鬧了個笑話。都等着看英國會不會砸出個“王炸”,結果憋了半天,約翰牛扣扣索索地出了個3。


  英方聲稱,針對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港人,將擴大這一羣體在英國的權利,包括進一步爲它們成爲英國公民或獲得居留權提供便利。


  且不說這種“奶兇奶兇”的做法完全違背了當初的《聯合聲明》,光從效果來看,就沒有產生任何恐嚇效果,相反在東方卻贏得了“掌聲”——“歡迎英國回收自己製造的垃圾”。


  當然英國也耍了個花招,因爲BNO護照只是在1987年7月到1997年9月30日之間才能申領。這幾年跑到街頭的渣滓們根本就沒有這個小本本。英國並不傻,儘管慫恿這些渣滓當炮灰,卻沒有在救生艇上給它們留任何位置。


  英方之所以如此畏畏縮縮,其實也不難理解。就在4年前,英國人選擇了“脫歐”,主要原因無外乎爲了避免來自歐洲國家的移民搶佔工作機會、攤薄英國人的福利、分享英國數百年掠奪的財富(坐喫山空)。


  對待同屬一個歐洲的移民尚且如此,英國人又怎麼會甘心容納來自東方前殖民地的“二等人”?!已經有英國網友質疑本國大臣們的表態:能不能先解決一下英國自己的失業率問題?!



  什麼是打臉,這就是打臉。英國要把表面功夫做足,實際上並不想因爲一個遠東的前殖民地而背上負擔,更不願因爲這個問題而徹底得罪崛起中的大國。現在英國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需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幫襯。


  問題是,英方又咽不下這口氣。想維持在“東方之珠”的影響力,可觸手眼看要被斬斷,想硬碰硬,實力又不允許,這種感覺最難受。如今連美國的經濟脂肪都沒有過去那麼厚實,遑論剛剛被疫情重創的英國?


  雖然不當大哥好多年,但英國的經驗依然很豐富,知道光憑自己根本無濟於事。於是乎,就搞出一個“D10”策略,即“西方七國”(美、英、德、法、日、意、加)之外再加上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組成一個“10國聯盟”,建立包括5G在內的技術和設備替代“供應池”,減少對華依賴。按照英國的設計,這個“10國集團”應該注資成員國的科技公司,扶植相關企業滿足成員國的需求,並佔領市場。


  據英媒報道,迫於美方壓力,英國首相約翰遜計劃縮減華爲在英國5G建設裏的參與度,而之前英方已經將這種參與度限制到35%以內。現在英國提出的“D10”,無疑是在迎合美方。


  英方的這個計劃,實際上就是要建立一個排除東方大國的小集團,其實就是美國“經濟繁榮網絡”的一個翻版。在英國的方案裏,照樣拉上了日本、韓國和印度,無非就是採取孤立策略,分化瓦解亞洲可能出現的一體化進程。


  如今看來,重組國際供應鏈,擺脫製造業的對華依賴正在逐漸成爲西方一些國家的共識:


  美歐負責提供技術、標準和品牌;澳大利亞負責提供主要的礦產資源;日韓負責製造高端產品;印度等負責製造低端產品……


  在西方看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好維持一個“富而弱”的狀態,爲西方打工,爲西方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消費市場,唯獨不能挑戰西方在高科技領域的地位,不能觸及西方確立的全球秩序。



  只能說,無論是美國的“經濟繁榮網絡”還是英國的“D10”,如果能夠實現,勢必會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產生嚴重衝擊。問題是,想得太美,結果未必良好。


  1、近40年來形成的全球供應鏈不是美英等國拿出個PPT就能改變的。如果看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誰,就知道短期內供應鏈無法撼動。這次疫情更加證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安全性。


  當然,白宮方面不惜放棄自身的一些利益,也要全面遏制大國崛起,展現出了某種狠厲。可日韓、澳大利亞、印度等國沒有美國的實力,能夠配合多長時間是個疑問。蓬佩奧最近干涉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參與“一帶一路”遭到反嗆,就是個例子。


  2、西方存在內部矛盾,利益並不一致,即便形成合力,或許也不會維持太長時間。看看美國是如何肢解和掏空法國阿爾斯通,就知道即便在西方內部,競爭也是刀刀見骨。


  英國《金融時報》5月29日報道稱,美國標準普爾將歐洲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公司、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投資評級降至“垃圾級”。此舉無異於落井下石。就在上週,羅羅公司剛剛宣佈裁員9000人,主要都來自民航部門。美國標普在此時補刀,羅羅公司必然雪上加霜。


  相比之下,波音才更應該降入“垃圾級”,美國的評級機構卻對其呵護有加,手下留情。可見,美國並不照顧盟友的核心產業,相反卻一直在找機會進行打壓。這與美方對待華爲的做法有什麼本質區別?


  3、歐盟的態度值得玩味。美英澳等國的強烈關切,並不等於歐盟的強烈關切,尤其是在英國脫歐之後。美英澳加針對保護“東方之珠”安全的法律發出並不友好的聲音,歐盟27國舉行電話會議後,歐盟方面卻在5月29日強調“對華制裁並非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


  在歐盟發揮主導作用的法國和德國都並非英語國家,雖然與美國也是鐵桿盟友,但“鐵”的程度不同。歐盟更關心的是如何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馬克龍和默克爾都保持了冷靜,並非像美英澳等反應強烈。



  德國方面就明確表示:德中之間有緊密聯繫,正因爲有分歧,才讓這種關係彌足珍貴。德中關係不會破裂,新的全球對抗對任何人都無益,應該通過對話尋找新的及解決方案。


  話說回來,在11月美國大選之前,美方會越來越強硬,而一些西方國家也會盡量配合。可這種王八拳到底能打多久,其實不少國家恐怕都心裏有數。


  以英國之機(jian)智(hua),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在脫歐後先與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達成經貿協議,爲此可以討白宮的歡心,可以不要臉地當舔狗。約翰遜不怎麼提“中英黃金時代”,可不提並不等於不想,相反很可能正因爲太想,所以不能提。


  逆歷史潮流而動,就會被歷史潮流淘汰。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跟着“美利堅號”衝向颶風,就算這艘船是10萬噸的核動力航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