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通過高考進入我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隨後保送北大研究生,如今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擔任助理研究員,這就是來自成都三原外國語學校的畢業生張益豪。"追求個體生命活力、追求個體做人成功、追求個人學業成功"這是三原外國語學校令人記憶深刻的辦學追求,這份對"生命活動"的追求,正是成爲了張益豪至今都依然受益終身的習慣。

2010年通過高考進入我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隨後保送北大研究生,如今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擔任助理研究員,這就是來自成都三原外國語學校的畢業生張益豪。

"進入北大之後,才真正認識到,學習真的很重要,曾經一些學習無用論,高分低能的說法甚囂塵上,讓不少人被誤導,但其實最終我們都會發現,學習纔是改變你人生最簡單、最直接、最有用的方法。"

張益豪

成功的人生無疑有很多種形態,但學業成功一定是成功人生最核心的基石,也是當下學子最應該追求與征服的高峯。

這位曾經的學子,如今的老師,向我們分享了他的求學故事,將"成功的起點"聚焦於——學業。

學業成功的起始地:遇見一所好學校,一羣好老師

"很多人在成長中都會面臨很多選擇和困難,很慶幸,我沒有誤入歧途,也沒有被困難打倒。"

2005年,一個從外地遠赴成都求學的孩子,跨進了位於新都的一所私立學校的大門——三原外國語學校。

三原外國語學校航拍

"那個時候一眼就被學校的環境給吸引了,遠離城市的喧囂,是一個適合讀書的地方,兩條河流環抱,大片的綠化,甚至學校很多設施在那時的成都私立學校裏都是少有的。"

進入三原之後,張益豪在這裏度過了整整6年的中學時光。初三中考時,原本有機會考入其他高中,但熟悉的校園環境,對學校教育理念的認可,對老師們的信賴,還是讓他又一次選擇踏入三原的校門,三年之後,從這裏,他走入了北大。

張益豪在三原就讀

少年叛逆,異地求學,父母不在身邊,周圍沒有親人,這就是張益豪的中學時期。

"很多人在成長中都會面臨很多選擇和困難,很慶幸,我沒有誤入歧途,也沒有被困難打倒。"

因爲身邊有一羣人總是在關心着自己,回憶起曾經的校園,張益豪記憶最深刻的還是一個個鮮活的老師。

"三原的每一位老師對我都非常好,不僅僅在學習上幫助我提高成績,也會在生活上關心我,中學六年他們對我的幫助非常多,要沒有他們的付出也不會有我的今天。"

"高中的很多老師我們到現在都還有聯繫,如果他們來北京或者我回成都都會找機會一起聚一聚,聊聊天。"

三原外國語學校

"初中時的張老師我們關係一直非常好,這些年一直是亦師亦友的關係,當年也是她像個大姐姐一樣一直願意傾聽我成長中的各種吐槽,幫我解答各種困惑。"

張益豪說,中學時光,至今都是他人生成長非常重要的一站,有太多美好的回憶,"我的學業、我的體格、我的習慣……都受到了三原不可磨滅的影響。"

"如果能夠重回少年求學的時候,在學校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時刻,我都想再體驗一次。"

三原外國語學校農莊課程

學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學霸"變"學渣"

"在學習這件事上,時刻把自己放在低位"

進入北大之後,張益豪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在中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他,當面對全國最優秀的一羣人後,落差讓人難以適應,"終於看到了自己和天才的差距,人生第一次經歷倒數,你不再是人羣中最耀眼的那個。"

張益豪坦言,初入北大,壓力非常大,在學業上感受到挫敗前所未有,但之前已經養成的一些學習習慣,幫助他以勤補拙,把差距逐漸縮小,最終順利保研北大。

同時,也讓他收穫了寶貴的經驗——"心態很重要,要學會自我調節,在學習這件事上,時刻把自己放在低位,不論是考試還是比賽,總有第一和倒數第一,要坦然面對,但同時不放棄努力攀登,你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低,進步的空間就越大。"

進入北大雖然給予了張益豪一次人生衝擊,但也讓他走上了更高的平臺,在這裏,張益豪能夠面對全國最好的老師、教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的格局,你的視野都是不一樣的。"

能夠走上這個平臺,感謝自己的努力,也感謝在三原的中學時光。

三原外國語學校狀元亭

學業成功源自意識、方法與習慣

"喫透課堂,比課後花10倍時間更有效"

張益豪從小到大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一直拔尖,在談及學習方法時,他認爲課堂效率很重要。

"老師對高考的理解、經驗一定是高於學生的,所以,一定要跟着老師走,上課的時間非常重要,喫透課堂的內容,比你下來花10倍的時間更有效。"

在學習之外,對張益豪影響最大的就是運動。

"我非常喜歡踢球,無論工作、學習有多忙,都會抽出時間來運動。"

"追求個體生命活力、追求個體做人成功、追求個人學業成功"這是三原外國語學校令人記憶深刻的辦學追求,這份對"生命活動"的追求,正是成爲了張益豪至今都依然受益終身的習慣。

三原外國語學校操場

即使在高中學業壓力最大的那一段時間,張益豪依然每天都會去踢足球。在他看來,運動不只是簡單的鍛鍊身體,它塑造人的性格、品質、鍛造人的精神、毅力,在運動之中,還能學會團隊協作。競技體育一定會有勝負,如何面對成功與失敗,也是運動教給他的一堂課,熱愛運動的習慣一直從三原帶到了北大。

雖然離開三原已有10年之久,但張益豪依然時刻關注着學校的動向,和曾經的老師們保持着聯繫。

三原外國語學校課堂

"聽說學校這幾年成績越來越好了,還換了一位校長,去年有一名學生裸分進入了清華,雖然遺憾沒有來北大,但希望母校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子進入北大,成爲北大的生源基地。"

10年前,三原外國語學校建校10週年,因爲回原籍參加高考,張益豪遺憾錯過,今年學校迎來20週年的建校紀念,因爲疫情影響,又將不能如約而至,只能遙祝母校,再許一個30年之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