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部分是事實,薪酬方面,近幾年,中國移動一線員工的薪酬購買力每況愈下,且不說互聯網明星企業相比了,哪怕跟"傻、大、笨、粗"的傳統企業相比也甚至略有不如。而中國移動員工的問題關鍵就在於認知不對等,出現了嚴重偏差。

中國移動員工抱怨的最多的是什麼?第一,毫無疑問是薪酬太低,比如部分一線員工的薪酬逼近"貧困線";第二,日常大量重複、低端的工作內容,比如擺攤、掃樓、外呼營銷。

這是事實嗎?大部分是事實,薪酬方面,近幾年,中國移動一線員工的薪酬購買力每況愈下,且不說互聯網明星企業相比了,哪怕跟"傻、大、笨、粗"的傳統企業相比也甚至略有不如。工作方面,一線員工日常工作無非就是賣號卡、賣寬帶、查故障、做報表、寫PPT,確實就是大量的簡單、重複、低端的活兒。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抱怨!每天我都能在公衆號後臺、各種微信羣、行業論壇中看到大量抱怨聲音。

爲什麼會有抱怨?因爲不滿。爲什麼不滿?因爲他們認爲自己應該得到更多、幹得更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爲他們對自己、對中國移動的認知出現了嚴重偏差

我們先來想一個問題,爲什麼富士康的工人不會有這種羣體性的抱怨聲音呢?反而他們抱怨得更多的是加班太少!

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富士康工人對自己、對企業的認知非常準確,沒有出現偏差——他們知道自己就是喫這一口飯的,以自己的學歷、知識儲備、家庭背景,能到富士康工廠打工已經很不錯;而他們也知道,富士康不是慈善機構,你幹多少活給你付多少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們不會因爲富士康一年賺幾百億、位列世界五百強,就認爲自己應該得到更多。這叫認知對等。

而中國移動員工的問題關鍵就在於認知不對等,出現了嚴重偏差。

01

首先,他們對自己的認知並不清晰

他們仍然固執於自己是頭戴光環的大學畢業生,一本、重點大學、985、211,在這種光環的迷惑下,他們認爲自己是有超出社會平均水平的能力的,而企業應該爲這種"能力"買單。

他們對標的人羣是阿里、騰訊、百度、頭條、美團這些頭部互聯網企業的員工,或者是投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員工,當然,還有華爲這樣的同屬通信行業的巨頭企業員工。爲什麼對標這些企業呢?因爲他們的同學、朋友有很多都進入了這些企業,如果不是當初選擇錯了,他們一樣可以進入這些企業,拿到極高的薪酬。

對標之下的現實讓他們錯愕不已,這些企業員工的收入之高超出了他們的想象,然後就是失落、懊惱,最後就是憤恨,對自己,也對企業。

但是,在對標過程中,他們有意忽略了一點——對於企業的貢獻!阿里、騰訊的員工的勞動生產率常常是中國移動員工的好幾倍,想想,一個騰訊的員工每天都在打磨產品的用戶體驗,一箇中國移動的員工天天在馬路邊擺攤推銷號卡,哪個員工對企業的價值更高、貢獻更大?

舉個真實的例子,微信之父張小龍1994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後來加入騰訊,創造了微信,年薪據說超過5億元,而其當年的一位同班同學,在校時優秀程度不亞於張小龍,現在在中國電信某地市任網絡部副總,年薪估計不到60萬。

當然,這個例子很極端,但想想,多少各種科技大學、郵電大學的畢業生,有些進入華爲、互聯網大廠,有些則進入了運營商,前者幾年後成爲了高級架構師、高級產品經理,每天叱詫風雲,後者幾年後成爲了7崗、8崗的客戶經理、渠道經理,每天蠅營狗苟,這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啊!

02

其次,他們對於企業的認知也發生了偏差。

中國移動每年還是出現在世界500強的榜單上,而且排名靠前,於是,他們還是認爲中國移動是高科技公司,自己是高科技公司員工。中國移動每年營業收入還是高達幾千億,利潤還是超過千億元,於是,他們還是認爲中國移動還是那頭現金牛,他們沾沾自喜地認爲:"這千億利潤中有我很大的貢獻!"

既然企業發展不錯,而這種發展是來自於員工的貢獻,那企業自然就應該拿出足夠多的收益來與大家分享。但是,現實讓他們失望了,他們發現自己同樣作爲高科技公司員工,但他們的收入與那些耀眼的明星企業員工相比,少得可憐!

事實上,他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雖然中國移動的收益很高、利潤很高,但事實上,這些利潤其實跟員工羣體的勞動付出沒有太大的關係,假設一下:如果中國移動把大部分員工都解僱了,只留下小部分員工來維持網絡正常運轉,中國移動還是能賺取差不多一樣的收益,因爲這是國家投資了數以萬億計的資金去建起來的,本身這些資金就是需要增值的。當然員工也在輸出價值,但員工的價值在運營商這種總資產體系當中並不是最關鍵、最核心的價值。

03

事實上,走到今天,中國移動的業務、人才和薪酬已經陷入了死循環——

第一環:中國移動的業務體系非常簡單,無非就是銷售基礎資源,這對其員工的能力要求非常低,差不多"是個人就能幹",而這對員工能力的積澱和提升是沒有太大幫助的。

第二環:過於簡單的業務內容,大量簡單、重複、低端的工作,讓員工成爲了流水線上手工作業者,員工能力不會得到多大提升,大部分員工只能熬日子等到升崗,然後漲一點點的薪酬,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第三環:工作內容門檻低,員工能力差,企業不是傻瓜,自然不會給員工太高的薪酬。而過低的薪酬又進一步打消了員工創新的積極性,讓圍城內的員工變成了"行屍走肉",尸位素餐,毫無工作激情,而更重要的,過低的薪酬也嚇退了圍牆外的優秀人才,也嚇退了外部的新思想,想想,這幾年中國移動的求職者中,985、211已經成爲珍稀品了。一來二往,中國移動內部的創新能力螺旋向下地被削弱。

第四環:內部創新能力被削弱,首當其衝的無疑就是中國移動的產品和業務,想想這麼多年以來,中國移動拿出什麼創新性的產品和業務了嗎?沒有,到今天中國移動的支柱業務還是話音和流量這種基礎資源型的業務。

……

一環套一環,中國移動就被陷於這種螺旋向下的死循環中。不得不說,屬於中國移動、屬於中國移動員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下一篇:在螺旋向下的死循環中,中國移動還有破局的方法嗎?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