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师上擂台,有一点一直让我很奇怪:他们不会格斗式。在我眼里,简直是手足无措的样子,手都不知道放哪里好。

其实,不同的规则会产生不同的格斗式姿态。

上图中左边是孙禄堂前辈的格斗式(三体式),右边是拳击格斗式(抱架)。

拳击是一种规则很清晰的格斗,击打范围很有限,不需要护裆,不需要防踢、防摔。因此,最省力最保险的方式就是双手护住头部及中线,两肘护肋。

说实话,拳击运动是一种规则严密的比赛。

而传统武术,在历史上,不是靠比赛能生存的。传统武术是在走镖押运、看家护院中讨口饭吃。在这样的土壤中,传统武术进化成了一种彻底的无规则格斗。

传统武术是缺乏比赛这种传统的,以至于小小的比试一下也恨不得立下生死状。

大家可以看到上图形意拳的三体式,防护的范围明显大了很多。由于无规则,只要攻击到要害部位,就能产生巨大效果。所以训练中,很多动作都是针对对方要害部位设计的。

因为无规则,所以不是现代意义的比赛。不是比赛,也就根本不会考虑公平这一条。

“抄家伙”是我们动手时第一念头,所谓“拳成兵器就”很好地说明的传统武术的训练理念:我们只要生存!徒手搏斗,这种只有比赛才会出现的场景,在实际搏斗中,其实很少出现。大家看一看,上图的孙禄堂前辈手里多柄剑、多把刀,甚至多一根棍子也毫无违和感,而右边的拳击手显然不行。

我跟老师学武式太极拳,在学踢脚、蹬脚时,老师就跟我说:不用踢太高。当时虽然知道“蹬脚不过膝”、“踢脚不过腰”,但其实,我是不理解为什么不要踢高的——套路比赛中大家不都是踢得又高又靓嘛。

后来在加拿大,一个偶然机会,学到了董家传的杨式太极拳,这才明白,其实所有的起脚,不管分脚、踢脚,还是蹬脚,目标其实是一个地方:裆部。

再结合“抄家伙”理念,就明白了,什么腿是远距离攻击!在对方拿着家伙的情况下,你的腿还能比刀剑更长、更快?在对方手中有家伙的情况下,起脚是个很不合理的动作,风险远大于收益。

单纯的传统武术,无论你练对,还是没练对,在可见的未来,都不太可能取得擂台比赛的胜利,毕竟传统武术把太多时间,花在了擂台不能用的技术训练上了。何况练习传统武术的人,用的都是业余时间。

传统武术那种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理念,其实在社会的文明进化中,已经被阉割成了纸老虎,这只要看看满世界的拳架套路比赛就能明白。那种拳架套路比赛,跟广播操,或者艺术体操已经差不多了。

传统武术中一些有价值的训练方法,怎么向世人展示,怎么传承下去,我也没想明白,也许还得靠上擂台来保留下去。

太极拳的前辈们其实也在不断摸索太极拳传承的理由和方法,直到今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