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一路上,他已經見慣了江湖上的爾虞訛詐,雖然杜月笙以義氣聞名,可他卻也深知人心,自己在生前廣收門人,結交四方攢下來的交情,在自己死後還能剩下幾分,又能庇護自己後代多久,杜月笙深知沒有人會在乎一個已經死去的人。而杜月笙被這位同盟會元老如此吹捧,絕不單單是江湖人抬舉,單看這位昔日的上海灘老大臨死之前做出的一個決定依舊惹人深思,令人敬佩。

“春申門下三千士,小杜城南尺五天。”
這句話是清末民國初期,同盟會饒漢祥送給杜月笙的對聯。前句引典戰國春申君,此人門下食客三千,以廣納賢士聞名。下聯則指的是唐時長安城南郊,此地多住貴族,因此恢弘壯闊,有去天五尺的氣勢。

一句對聯,將杜月笙這位重義輕利的大佬刻畫的入木三分。而杜月笙被這位同盟會元老如此吹捧,絕不單單是江湖人抬舉,單看這位昔日的上海灘老大臨死之前做出的一個決定依舊惹人深思,令人敬佩。
這位在上海灘叱剎風雲的大人物,臨死前做出的決定是毀去昔日自己借出的外貸,將所有人的借條一把大火燒了個一乾二淨。
都說杜月笙大佬重義輕財,也因此收穫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尊敬,可是其臨死之前下的最後一道決定,卻讓人在悍然起敬之外,卻也生出幾分不解。欠債還錢,本就是天經地義的問題,倘若杜月笙當真這般大氣,爲何在身體健康時卻未曾這般做,而是要在臨死之前燒光借條呢?

我們不妨來追憶一番這位上海灘舊日大佬羅曼蒂克一般的起家消亡史。
雖是地下黑社會大佬,可這位武人卻用一身長袖爲自己平添了幾分書生氣。在和杜月笙相交的友人眼中,一身長衫無疑是杜月笙的標配。在古代,長袖和短袖,無疑代表了兩個不同階級,長袖者,自然是有知識和高社會地位的文化人,而短袖者,大多是日日勞作的苦命人。在孔乙己一文中,魯迅用來表現此人迂腐性子的手段便是一席破舊不行的長袖。
孔乙己是家世破敗,屢考而又不中,偏偏有生在了新舊時代交接的夾縫處,他和舊的封建階級之間具有顯明差距,和尋常以勞計爲生的漢子之間,糾結於回字有多少種寫法的孔乙己自然與他們相處不來。所以,他夾在兩種人之間,最終在無人問津下消亡。而杜月笙的那一席長袖,自然不代表他是個迂腐讀書人,卻可以代表杜月笙的自我認知和人生哲學。

杜月笙在上海灘人眼中,雖然黑幫身份平添了幾分恐怖,可是不論是他庇護張學良,還是組織抗日行動的事蹟,都讓人免不了平添幾分敬意。
身處於那樣的時代,杜月笙一步一步,靠着攀上黃金榮和大使館的關係,從一個港口卸貨的漢子,成長爲後世的大佬,這般經歷讓他飽經世事,坐上高位後卻又能保持一分清醒。
在這一路上,他已經見慣了江湖上的爾虞訛詐,雖然杜月笙以義氣聞名,可他卻也深知人心,自己在生前廣收門人,結交四方攢下來的交情,在自己死後還能剩下幾分,又能庇護自己後代多久,杜月笙深知沒有人會在乎一個已經死去的人。

或許還有人會記得舊上海曾出過這麼一位風雲人物,還帶着幾分敬意去追憶他,可是,在利益下,沒有幾個人能把持的住。生前,那些欠下杜月笙債的人或許會畏於杜月笙的江湖名氣,不敢不還錢。可是,當他死後,他的後代又有什麼資本去收回舊債。
與其讓自己的兒孫們因爲金錢的利益而迷失自己,甚至死於討債的路上,杜月笙選擇了一條更明智的路,那就是燒光所有的債條,讓自己種下的交情在多保持一些時日,多庇護自己的後代一些時間。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斯人已逝,褒貶都成了身後事,或許對於杜月笙自己來說,旁人的嘉獎或者是誹謗都無礙於他吧,這位上海灘的風雲人物,真正祈求的,不過是一席長衣,在亂世中多懂得一些道理,安然一世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