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是什么?在连日的采访中,不同的人群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给出了答案,但关键词总是离不开突破与融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集中采访报道中,记者团来到了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两地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理空间、数据化管理、产业升级三个纬度见证了长三角示范区是如何实现突破边界与区域融合。

便利的交通是区域一体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而以往省际交通往往由高速公路与国道承担,其他跨区域道路多有不畅,甚至还有不少“断头路”。于是首先在物理空间打通瓶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当务之急。采访的第一站,是位于青浦区的东航路新改建工程工地。这条连接青浦与吴江的二级公路东起沪青平公路,西至江苏省界对接吴江市康力大道,全长约2.27km,计划于今年9月底完工。

图说:东航路新改建工程工地。李一能 摄

青浦区建管委副主任耿伟荣告诉记者,2018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交通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框架协议》,首批梳理出的17条省界断头路中,涉及沪苏省界的有6条,东航路新改建工程是其中之一。该路通车后不仅能加强上海市与江苏省的联系,打破自然地理分隔,加强互联互通,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而且能集散G50沪渝高速公路、沪青平公路的交通运输压力,提升示范区对外交通辐射的能力。

如果说东航路的建成,有助于在物理空间上实现示范区的互联互通。那么在青浦区朱家角示范区执委会看到的一体化示范区“智慧大脑”,则是在数据层面实现了跨省域互联互通,构建起了示范区的“一体化中枢”。

图说:一体化示范区“智慧大脑”。李一能 摄

在一体化示范区大数据治理平台展示沙盘,记者看到示范区的区域人口密度、产业分布、交通路网等信息被分为8类,直观地展现在显示屏上。“如何打破区域行政边际,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唯有数据可以做到。”一体化示范区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副组长刘伟告诉记者,这一平台在组委会成立之前就开始谋划,一直启用至今,并时刻完善,将三地的数据整合在一个平台内,通过分析数据来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最终实现区域管理的高效化与推动产业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通过数据分析,示范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和城市环境设施主要集中在了三地原有的中心城区,配套比较完备。但位于示范区内的先行启动区,反而成为了薄弱环节,根据这些数据,管理部门得以开展有效规划,真正地利用大数据补齐短板,将资源用在“刀刃”上。

物理空间与区域行政的互通,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引入优势产业,而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通过“筑巢引凤”吸引落户的优质半导体企业。

在苏州市吴江区,记者来到这家企业正在建设中的工厂。该工厂于2018年底开始建设,预计会在今年9月建成,这将是全球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第三代半导体硅基氮化钾量产中心,完全投产后,厂房的月产能力可以达到65000片。

第三代半导体是现在半导体领域的尖端产品,也是半导体工业的一次革命性转折点,主要应用在电力电子领域,例如手机快速充电器,使用的芯片就是基于硅基氮化钾技术生产的。这一自制研发“中国芯”的诞生,可以让手机、笔记本电脑、充电宝等使用一个充电器成为现实,以后出门再也不用带一堆充电器了。

英诺赛科董事长骆薇薇告诉记者,选择落户示范区的最大原因,是因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半导体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不仅拥有人才优势,上下游资源更是非常丰富。在长三角一体化相关惠企政策出台后,企业感到备受鼓舞,因为一体化打破的区域边界,让政策与产业资源高度集中,使得企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