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都地攤經濟復甦:攤主小推車謀生計,市民贊煙火氣又回來了

5月29日晚上,成都市龍泉驛區某處街道,長約百米的人行道一側,聚集了數十名攤販。他們推着小推車,或擺着地攤,叫賣的商品品類繁盛:衣服、鞋,到水果、蔬菜、滷味……喫穿用度應有盡有。

“花上一二十元,就能買到像樣的晚餐。”一名業主感慨, 2014年左右其剛入住小區時,周圍擺攤的商販頗多,“熱鬧得很”,後因城市管理部門整頓市容,難尋攤販蹤跡,而現在,“成都的煙火氣又回來了。”

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制定出臺了“五允許一堅持”服務措施,即疫情期間,在保障安全、不佔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衛生等工作前提下,允許在一定區域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和夜市、允許臨街店鋪越門經營、允許大型商場開展臨時佔道促銷、允許流動商販在一定區域販賣經營、允許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企業擴大停放區域,堅持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監管。

繼成都後,浙江、江蘇南京、四川彭州、吉林長春等地陸續出臺指導意見,“爲地攤經濟鬆綁”。西南財大教授、西南財大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認爲,允許沿街擺攤,是恢復城市經濟的一個很好示範,是用適度放寬管制來換取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

“小推車”隊伍的壯大

賣“臭豆腐”的老陳常年在小區周邊“活動”。

“以前城管每天都會來看幾次,見有人擺攤,會要求挪走。”老陳說,自己的三輪車還曾被“沒收過”。而現在,管理沒以前嚴格了。“下午5點以後,在不佔用人行道和盲道的情況下,這裏可以擺攤賣貨。”老陳指了指三輪車的位置,強調自己避開了盲道,又看向掛在一旁的垃圾袋,稱擺攤結束後,會將垃圾收走。

這兩個月來,他親眼見證了街邊“小推車”越來越多。其所在的長約百米的街道上,此前僅有寥寥數人賣着水果、小喫,如今已聚集了數十名攤販。滷味、冰粉、鮮花、水果、蔬菜、衣服鞋襪、手機貼膜……儼然成了一個小市場。

成都龍泉驛區一處路邊,集聚了不少小攤販。 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何利權 攝   

在這條街上有5家在賣“冰粉”。冰粉主原料產自“冰粉樹”,又稱珍珠蓮。這是近年來在成都地區頗爲流行的“夏季甜點”,凍成塊狀的冰粉加上紅糖水、蔬果輔料,頗爲爽口。20多歲的劉浩和女友是其中一家,兩人擺攤不久,面對來往人羣,尚有些生疏,不知如何招徠顧客。

劉浩和女友此前處於“失業”狀態。兩人原在美容美髮行業工作,他負責剪頭髮,女友擅長“美容”。疫情期間,因店裏生意不景氣,兩人沒了工作。決定擺攤前,劉浩向一些朋友作了諮詢,瞭解到“城管最近管得不嚴”。朋友告訴他,在街邊擺攤,只要不影響行人,不佔盲道,便“沒人來攆”。對他來說,這很關鍵。“就怕錢還沒賺着,擺攤工具就被沒收了。”劉浩說。

打定主意後,劉浩和女友花了兩千多元購買小推車及製作“冰粉”的原料。選擇這道小喫來擺攤,兩人的考慮是:學起來簡單,投入也少,即便虧了也認;此外,價格“親民”,炎炎夏日裏,過往行人多會來上一碗。在這裏擺攤將近一週,兩人生意尚可,也未見有城管來“驅趕”。

5月28日下午,看到總理“不具名錶揚成都允許商販設置流動攤位”的新聞,劉浩徹底放了心。“現在我也是這些流動商販中的一員。”劉浩說,該政策對於暫時憂心生計問題的人而言,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街邊的小推車隊伍裏,像劉浩這樣的年輕面孔不少。一名年輕小夥子將轎車停在路邊,拿出幾袋水果來。其擺攤經驗一看就還欠缺不少:有顧客來挑櫻桃,卻沒有袋子,經旁邊賣菜的阿姨提醒,他纔想起來塑料袋忘在車裏了。

不遠處,張赫和小夥伴則在路邊擺了一張桌子,賣四川特色小喫“鉢鉢雞”。張赫不到30歲,對於爲何選擇來擺攤,他有些難爲情,只說“好朋友感興趣,便跟着一起來了”。待聊開了,張赫又坦言,原在金融行業從事“獵頭”工作,受疫情影響,被公司辭退。

從出入辦公大樓到街頭小販,張赫稱,會有些“心理落差”,但他認爲,這“只是暫時的”。“疫情結束後,相信會慢慢恢復正常。”張赫認爲,過渡期內,小推車便是其生計。擺攤雖是臨時的,但兩人極其認真。食材和湯料是親手做的,“每天賣多少算多少,剩下的自己喫或者扔掉”,絕不會次日再賣。有顧客和張赫閒聊時,提及成都推出數月的“放寬臨時佔道經營”政策,笑稱“我都想來擺攤了”。

餐廳“翻檯率”提高

“佔道經營”放寬,影響的不止是街頭小販。澎湃新聞近日在成都多條美食街走訪時發現,街邊餐廳將桌子擺到了“馬路邊邊”,食客可“露天就餐”。

位於成都市青羊區的奎星樓街,集中了不少美食店。一家燒烤店老闆稱,其店面有限,此前顧客多了,只得站在街邊等,“不敢擺桌子出門,會被沒收”。今年疫情緩和後開張至今,該店將桌子擺在了外面。餐桌增多,對商家而言,意味着顧客等候時間縮短、餐廳翻檯率提高,簡單而言,即“能賺更多的錢”。“現在一天的營業額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前述老闆稱。

另一家餐廳工作人員則表示,桌子擺上街頭需要遵循一定規則,比如不能影響行人通過、保持街面清潔。“營業結束後,會有環衛工人前來裝運垃圾,以及用水清洗街道。”該工作人員稱,店家需要做的是將擺桌區域垃圾清理乾淨後裝進口袋。

家住附近的劉女士每天路過此處時,總能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這裏本身就是美食街,桌子擺在外面可以理解,顯得熱鬧。”劉女士稱。但也有人感到些許“苦惱”。同小區的一名朋友曾向劉女士“吐槽”:因房子臨街,路邊餐桌的香味會飄進窗,尤其是晚上,“讓人饞得慌”;餐廳營業時間一般會到很晚,“顯得很吵”。

澎湃新聞在部分街道走訪時也發現,並非所有商家都遵循了政府部門制定的規則:部分路段的盲道被佔,甚至普通行人也無法通過,只得走機動車道;部分路面不夠清潔,有垃圾在地。

一條美食街內,店家將餐桌擺在了路上。

“成都願爲改革創新站臺撐腰”

此前,成都市市長羅強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允許臨時佔道經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難度,但這些問題通過政府工作更多的付出,是可以彌補的。

5月29日,成都市城管委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28日,《關於建立城市管理“八項機制”深化柔性管理服務助力“六保”任務落實落地的意見》正式發佈,這是“五允許一堅持”的升級版,對原有措施進行了細化和補充。

其中包括建立攤點攤區設置引導、商販攤主清潔衛生責任、羣衆投訴現場快速處置、商販攤主容錯糾錯、商販攤主榜樣示範、商販攤區擇優拓展、攤區安全防護、城管巡查服務等。

就可能存在的“垃圾污染”問題,將要求經營的商販攤主嚴格執行市容和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經營活動結束後,商販攤主及時恢復攤區環境衛生,確保垃圾日產日清;從事食品銷售的,必須實行“一桌一垃圾桶”,採取有效的地面污染防治措施,確保地面無白色垃圾、餐廚垃圾。

此外,對商販攤主出現一些違規問題或者投訴問題,城管部門主動予以指導、幫助。第一次予以指導幫助,發放“粉色”宣傳單;第二次予以教育提醒,發放“黃色”提醒單;三次予以容錯糾錯,可發放“白色”行政處罰告知單。

澎湃新聞注意到,成都率先試水“放寬佔道經營、鬆綁地攤經濟”後,浙江、江蘇南京、四川彭州、吉林長春等地陸續出臺指導意見,爲地攤經濟鬆綁。中央文明辦此前也已明確,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爲文明城市測評考覈內容。

爲什麼率先試水的是成都?“還是和這座城市本身的精神相關——‘生活城市’的人本之道。”成都市一名熟悉相關政策出臺過程的官方人士認爲,疫情防控期間,成都先後9次對市場創新舉措進行了通報,鼓勵了創新探索。“其中,‘允許擺攤設點’也是在通報表揚激勵制度下的‘敢作爲’。”該人士稱,“成都願意爲改革創新站臺撐腰、對市場主體包容審慎,‘剛柔並濟’增強城市韌性活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