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一篇關於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的小文。
這郭子儀是從武科場上走出來的軍事家、政治家,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其充當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保護神、擎天柱,史稱“再造王室,勳高一代”。
最難得的是,郭子儀的一生,不但“富貴壽考”四字俱全,死後在唐、宋、明、清等朝都得配享歷代帝王廟,真個是:生前福厚,身後尊榮。
而經郭子儀提拔的部下幕府,有六十多人位居將相,其八子七婿,皆貴顯於當代。
典故“滿牀笏”說的就是郭子儀晚年作壽時,家中子弟個個都是朝廷裏的高官,帶來的笏板堆了滿牀頭。
但是,世事浮沉,三十河東,四十河西。
郭氏一門在有唐一代風光無比,家族中英雄人物輩出。到了五代,郭氏聲望漸低,後唐名將郭崇韜雖非郭子儀之後,徵蜀路過郭子儀墓,仍不顧時人譏爲攀龍附鳳,跪拜哭祭。
靖康之難以後,隨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南下,許多中原望族紛紛南遷,這也包括了以華陰郭子儀爲始祖的汾陽(今山西省靜樂一帶)望族。
汾陽郭姓後裔郭嵩入閩後成爲福建郭姓始祖,但也有一部分留居在北方的。
這裏要說的是郭子儀在華州鄭縣(故治即今陝西華縣)後裔的一支分支。
這個分支生活在金國的統治下,成了金國人。
金朝末年,這個分支出了一位猛人,名叫郭寶玉。
郭寶玉通權謀、精兵法,善騎射,深得金朝統治者的學識,被封爲“汾陽郡公”兼猛安(金初期女真族軍隊組織名稱),領兵駐紮於定州(今河北定縣)。
公元1211年,蒙古汗國太師木華黎率軍南下。
郭寶玉審時度勢,認爲金國已經在走下坡路,蒙古卻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不可限量,於是率部投降了蒙古軍。
木華黎知其有將材,引見於成吉思汗。
面對成吉思汗,郭寶玉侃侃而談,提出了先取西南,聯宋滅金,再攻取遼東,絕金後路,從而席捲天下的策略。
成吉思汗接納了他的意見,授其抄馬都鎮撫之職,安排其跟隨木華黎領兵南下,取永清,破高州(故治今內蒙自治區赤峯市東北)降龍山(在今大淩河上游),攻佔今遼西地區。
這一系列軍事行動順風順水。
緊接着,蒙軍又從錦州入山海關,經過燕南,攻佔了太原、臨汾一帶。
……
可以說,郭寶玉的策略爲蒙古人攻滅中國作了歷史性的貢獻。
後來,郭寶玉還隨成吉思汗西征,打擊西遼殘餘力量,攻佔花刺子模國。
公元1224年,蒙古平定了花刺子模全境(東至印度河,西南至底格里斯河下游),郭寶玉因功升任爲斷事官(蒙古汗國管理政務的官職),卻在東還途中病卒於賀蘭山軍營。
郭寶玉長子名叫郭德海,也是個將材,曾打敗宋將彭義斌,可惜在對金作戰中重傷戰死。
但郭德海的兒子郭侃更加生猛,自幼學習武藝與兵法,深爲丞相史天澤所器重。
郭侃20歲即被封爲百戶,隨大軍伐金,屢立戰功。
不過,郭侃的人生精彩主要表現在西征過程中。
公元1253年,郭侃跟隨旭烈兀西征。
這次西征的第一站是木乃兮(也譯作“木剌夷”,即著名暗殺組織“阿薩辛派”的基地所在)。
郭侃表現神勇,“破其兵五萬,下一百二十八城,斬其將忽都答而兀朱算灘”,緊接着,圍攻乞都卜,迫降敵軍。
西亞名城巴格達當時是黑衣大食的都城,“侃兵至,又破其兵七萬,屠西城,破其東城,東城殿宇,皆構以沉檀木,舉火焚之,香聞百里。”
郭侃率軍進入“天方”(現沙特境內)後,更把攻城拔寨的把戲演繹得淋漓盡致,其連破一百八十五座城池,天方人驚懼之餘,跪稱郭侃爲“東天將軍,神人也”。
郭侃率軍渡海,在地中海地區攻下了十字軍騎士團佔據的塞浦路斯等地,長驅直入小亞細亞半島,“得城一百二十”。
西征大軍所向披靡,正在考慮是北上進入歐洲,還是南下進入埃及之時,在東方戰場上狂攻南宋合州(今重慶合川區)釣魚城的蒙哥汗暴斃了。
由此,郭侃返回了中原地區,在忽必烈手下爲將。
南宋滅亡後,郭侃知寧海州,在寂然無聲中病故。
按理說,郭侃曾飲馬地中海,大破十字軍,威名傳遍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朗、敘利亞、埃及等地,共攻下城池七百多座,被稱“西域的神人”,不管怎麼說,都是一個足以標榜史冊的大角色。但是,他的名聲遠不及遠祖郭子儀的百分之一,箇中原因,不言而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