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作爲具有影響力的公衆人物,明星更應該約束自己,以身作則,引導公衆合理參觀文物,用心感受歷史,更好地實現與歷史的相遇。各文物所在的景區可以設立遊客黑名單,一旦出現破壞文物行爲,即禁止破壞者進入景區。

近日,演員袁姍姍在某綜藝上的表現引起了廣泛討論。面對歷史文物,在文物修復師已經說明合適的拿放方式的情況下,她依舊隨意單手拿起文物,其他嘉賓提醒要小心輕拿時,她回覆說“沒事,(修復師)可以再修復。”目前,袁姍姍已就在節目中的不當言行向公衆道歉。(5月28日 觀察者網)

在一檔開拓大衆對“手工”認知新視野的綜藝中出現如此行爲,顯然已經違背了節目的初衷。看似是無心之失,實際上也折射出了對文物不重視、對歷史不尊重的社會現象。

修復文物是門技術活。千百年前的文物歷經時間的洗禮,依然能葆有當時的韻味,散發歷史的光彩,靠的就是文物修復師細緻精湛、修舊如舊的修復技術。在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走紅的“故宮男神”王津,修復鐘錶39年,經手文物數百件,有時一件文物就要花以年計數的時間來進行修復。藝人輕飄飄的一句話,不僅不尊重文物,更輕視了文物背後修復師無數日夜的艱辛。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它爲我們認識歷史、研究歷史提供了豐富寶貴的資料。正是有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我們才得以一睹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的繁榮景象。在對文物的鑑賞中,我們能穿越時空,瞭解不同時代的悠久文化,感受古人的偉大智慧與創造。

而近年來,文物遭破壞的狀況頻發。僅今年上半年就有八達嶺長城遭刻字、遊客爬上泰山“五嶽獨尊”石刻拍照等事件發生。儘管已有相關政策規定對惡意破壞者實施處罰,但受傷文物的“痊癒”,有關部門又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

對文物葆有敬意,應該成爲一種社會共識。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文物破壞的懲罰力度,讓想在文物身上留下“痕跡”的人望而卻步。各文物所在的景區可以設立遊客黑名單,一旦出現破壞文物行爲,即禁止破壞者進入景區。而作爲具有影響力的公衆人物,明星更應該約束自己,以身作則,引導公衆合理參觀文物,用心感受歷史,更好地實現與歷史的相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