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收藏大家並不陌生,它是一種文雅的興趣愛好,自古以來就有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唐宋時期就由專門人講收藏當做職業在做,並且在社會形成一種風氣。仔細想想也沒錯,收藏的熱潮一般都出現在太平盛世,人們生活富足手上有閒錢纔會去追求這種精神享受,要知道連溫飽都解決不了,那就更談不上了。

宋代以後開始形成重文輕武的思想,文人的地位一躍而上,收藏的愛好者多爲文人雅士,我們平時將藏品俗稱爲“文玩”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收藏的風潮也藉着這股春風席捲社會。到了現代這種收藏熱潮又開始到來了,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有一部分已經先富起來了,那部分人現在正是收藏的主力軍,今天我們就來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說每一件文物都像是自己孩子一樣,手心手背都是肉,並且都是獨一無二的。主持人並不罷休他追問說衆多“孩子”中也有資質高低之分吧,其中你認爲資質最好的哪個呢?馬未都想了想回答,說起來還真有一件,這件藏品就是“春壽盒”,它地位很高達到國禮級別,平時極少拿出示人。到底這件藏品好在哪裏呢?背後又隱藏着什麼祕密?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那麼究竟是什麼事情呢?據馬未都講述這件事就是著名的“馬戛爾尼使團訪華”。1792年的時候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想通過貿易的方式與中國合作並打開中國的大門。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科技水平提高社會上出現令人驚奇的科技產品,使團訪華就帶來不少產品來想展示給乾隆看。當時由於清朝處在全盛時期,根本不把這玩意兒放在眼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