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新中国越来越近的时候,战斗也越来越艰难,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最艰难的三大战役。地理位置上由南到北,依次发生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场战役,不占优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把国民党政权打得摇摇欲坠。

    

    

    淮海战役所造成的伤亡高居三大战役之首,解放军的战损人数甚至达到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之和,无数解放军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辽沈、平津战役的战况惨烈程度都在淮海战役之下,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打几乎受到的国民党军队的全力反击,我军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经过了长期的苦战,才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获胜的结局,加快了解放全中国的步伐。我们来看看,在国民党同样拼尽全力的战役中,是由哪些高层将领在指挥国民党军队作战,在淮海战役中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场重要的战略性战役,可以说是决定了解放战争胜利方的三场战役,因为在此之前共产党获得了民众的支持,解放军的任务就剩下了解放被国民党统治着的地区,消灭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众部,才能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中国。为期四个月的抗战中,由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场战役组成,从三个方向实现了解放。这三场战役都带来了丰厚的胜果,淮海一战中,我们的兵力比敌方少了很多,加上国民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就为了守住这块阵地,这是一场胜利来之不易的战斗。

    

    

    平津战役进行过程中,哪怕是最能打、最敢打的傅作义,要接下解放军两个部队的百万之师,一样没法抵御解放军的攻势。他手下的兵要和国民政府的政府军比都还不够格,况且蒋介石的华北嫡系在此前的战斗中就失去过一部分了,还剩下的一部分也没有在这里,而是全撤到了南方,平津战役最终也有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

    

    

    在说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中流行起了一句话“陈主任真能干,沈阳南站通北站”,意思是说国军将领陈诚的决策,让沈阳变成了一座孤岛,第九兵团名存实亡,即便国民党的新一军和新六军是当时最强的军队,包括诸如四十九军这样有实力的部队,也回天乏术。淮海战争被认为是取胜最艰难的一次战场,不管是人员配置还是战争规模,都在表明这场仗的艰难程度,就算国民党有八十万精锐部队,也没能让这场战役变得轻松点。

    

    

    在蒋介石原本计划中,白崇禧是担任总指挥的最佳人选,然而白崇禧却认为国民党已经陷入被动,便拒绝了蒋的委派,蒋介石在重新选人的过程中便想到了杜聿明并随之进行重用,由此可见,杜聿明的作战能力在国军中应该还是数一数二的。那么杜聿明的实力到底算什么水平呢?

    

    

    据历史资料,杜聿明早期在东北战场上表现极佳,这也是蒋介石为什么会把他紧急调往徐州的原因。但他在这场战役中的行为和结果却远没有达到蒋介石的预期,战局的预判失误是第一个原因,淮海战役全局的发展和他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在他即将抵达徐州亲自指挥时,淮海战役就局势大变。第二个原因在于蒋介石突然让杜停止向永城前进,这让即将脱险的杜聿明再次陷入了艰难的境地。这样一看,杜聿明若是发挥出他的真实能力,蒋介石不对其做出错误的指令,淮海战役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就结束了。

    

    

    黄百韬是数位国民党将领中最被低估的一位。尽管解放战争之前他并没有什么成就,但它的不懈努力最终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注重。还未正式开展淮海战役时,他察觉到共产党军队的绝对优势,请求上级准许撤退。可悲的是,上级拒绝了,他只能领兵对战。即使他拼尽了全力,最终也倒在了血泊之中,但他凭着超强的意志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让当时信心满满的华东野军造成了超过六万人的伤亡,已超过淮海战役解放军伤亡人数的一半,可谓是震惊了国共两军。

    

    

    在国民党将第12兵团组建完成后,黄维当选了司令官。面对这样的结果有人特别不满意,一气之下就回了老家,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胡琏。胡琏一直认为自己一定会当选司令官一职。而在双堆集战役期间,黄维被我军团团包围,胡琏由于记挂着自己的18军,乘坐飞机抵达双堆集,他的出现很好的稳定了军心。胡琏结合目前的作战局势制定了防守计划,他在内部下达了严厉的的军令,国军立刻建成了一个非常完备的防御体系,因而给我军后期的中野进攻带来相当大的麻烦。之后我们还依然能在双堆集战役中获得胜利,还是凭借着华野援助才做到的。

    

    

    预判不了事情的发展,也明白不了局势,就足以让一个有才能的将领折臂。邱清泉可以说是一名悍将,但这个人实际上极具才能,不管是学识还是战绩都引领全军,遗憾的是对于时局并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对国民党的真正意味了解不足,就为了蒋氏家族赏识他认可他,至此对蒋氏家族死心塌地。也是由于他的愚蠢和狂妄,让他再徐东狙击战中和胜利擦肩而过,他的脚步停在了陈官庄。他作为能力过人学识丰富能打胜仗的人才,可以说是自信到了狂妄的地步,就连杜聿明这种级别的人劝告他他也不屑一顾,综上所述,邱清泉会有这样的结局也是不足为奇的了。

    

    

    淮海战役在三大战役中是规模最大的,具有很大的地位和意义,双方都深刻明白它有多关键,可以说是不容有失,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以其最多的敌人被消亡,牺牲的战士也最多而变得著名。在这次战斗中我军投入了超过六十万人,敌方前前后后共投入超过八十万人,我们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也毫不退缩,赢了一场的以少胜多的仗,让蒋介石几乎失去了他所有的精锐,国军只剩下快30%的可战斗力量。在这之外,失踪的还有一万多人。这场战役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换来的是长江以北的无数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他们的付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

    

    

    作为解放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淮海战役,是史上很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仅仅从国共方参战人数的数据来看,是十分符合的事实的。从战况来看,解放军兵力上是完胜国民党的,在战场上正面对抗的人数是60万对80万,在当时的国统区,解放军民心所向,在几百万群众的支持下打败老蒋。因此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影响战局的关键因素,只有清楚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号召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够扭转战局,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