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新中國越來越近的時候,戰鬥也越來越艱難,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了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最艱難的三大戰役。地理位置上由南到北,依次發生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三場戰役,不佔優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把國民黨政權打得搖搖欲墜。

    

    

    淮海戰役所造成的傷亡高居三大戰役之首,解放軍的戰損人數甚至達到了遼瀋、平津兩大戰役之和,無數解放軍爲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遼瀋、平津戰役的戰況慘烈程度都在淮海戰役之下,我們可以推斷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攻打幾乎受到的國民黨軍隊的全力反擊,我軍人民羣衆的支援下,經過了長期的苦戰,纔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獲勝的結局,加快了解放全中國的步伐。我們來看看,在國民黨同樣拼盡全力的戰役中,是由哪些高層將領在指揮國民黨軍隊作戰,在淮海戰役中又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三大戰役是解放戰爭中的三場重要的戰略性戰役,可以說是決定了解放戰爭勝利方的三場戰役,因爲在此之前共產黨獲得了民衆的支持,解放軍的任務就剩下了解放被國民黨統治着的地區,消滅以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衆部,才能建設讓人民羣衆安居樂業的新中國。爲期四個月的抗戰中,由遼瀋、平津和淮海三場戰役組成,從三個方向實現瞭解放。這三場戰役都帶來了豐厚的勝果,淮海一戰中,我們的兵力比敵方少了很多,加上國民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就爲了守住這塊陣地,這是一場勝利來之不易的戰鬥。

    

    

    平津戰役進行過程中,哪怕是最能打、最敢打的傅作義,要接下解放軍兩個部隊的百萬之師,一樣沒法抵禦解放軍的攻勢。他手下的兵要和國民政府的政府軍比都還不夠格,況且蔣介石的華北嫡系在此前的戰鬥中就失去過一部分了,還剩下的一部分也沒有在這裏,而是全撤到了南方,平津戰役最終也有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

    

    

    在說遼瀋戰役,遼瀋戰役中流行起了一句話“陳主任真能幹,瀋陽南站通北站”,意思是說國軍將領陳誠的決策,讓瀋陽變成了一座孤島,第九兵團名存實亡,即便國民黨的新一軍和新六軍是當時最強的軍隊,包括諸如四十九軍這樣有實力的部隊,也回天乏術。淮海戰爭被認爲是取勝最艱難的一次戰場,不管是人員配置還是戰爭規模,都在表明這場仗的艱難程度,就算國民黨有八十萬精銳部隊,也沒能讓這場戰役變得輕鬆點。

    

    

    在蔣介石原本計劃中,白崇禧是擔任總指揮的最佳人選,然而白崇禧卻認爲國民黨已經陷入被動,便拒絕了蔣的委派,蔣介石在重新選人的過程中便想到了杜聿明並隨之進行重用,由此可見,杜聿明的作戰能力在國軍中應該還是數一數二的。那麼杜聿明的實力到底算什麼水平呢?

    

    

    據歷史資料,杜聿明早期在東北戰場上表現極佳,這也是蔣介石爲什麼會把他緊急調往徐州的原因。但他在這場戰役中的行爲和結果卻遠沒有達到蔣介石的預期,戰局的預判失誤是第一個原因,淮海戰役全局的發展和他的判斷出現了偏差,在他即將抵達徐州親自指揮時,淮海戰役就局勢大變。第二個原因在於蔣介石突然讓杜停止向永城前進,這讓即將脫險的杜聿明再次陷入了艱難的境地。這樣一看,杜聿明若是發揮出他的真實能力,蔣介石不對其做出錯誤的指令,淮海戰役恐怕就沒有這麼簡單就結束了。

    

    

    黃百韜是數位國民黨將領中最被低估的一位。儘管解放戰爭之前他並沒有什麼成就,但它的不懈努力最終得到了國民政府的注重。還未正式開展淮海戰役時,他察覺到共產黨軍隊的絕對優勢,請求上級准許撤退。可悲的是,上級拒絕了,他只能領兵對戰。即使他拼盡了全力,最終也倒在了血泊之中,但他憑着超強的意志力,和不畏艱險的精神,讓當時信心滿滿的華東野軍造成了超過六萬人的傷亡,已超過淮海戰役解放軍傷亡人數的一半,可謂是震驚了國共兩軍。

    

    

    在國民黨將第12兵團組建完成後,黃維當選了司令官。面對這樣的結果有人特別不滿意,一氣之下就回了老家,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胡璉。胡璉一直認爲自己一定會當選司令官一職。而在雙堆集戰役期間,黃維被我軍團團包圍,胡璉由於記掛着自己的18軍,乘坐飛機抵達雙堆集,他的出現很好的穩定了軍心。胡璉結合目前的作戰局勢制定了防守計劃,他在內部下達了嚴厲的的軍令,國軍立刻建成了一個非常完備的防禦體系,因而給我軍後期的中野進攻帶來相當大的麻煩。之後我們還依然能在雙堆集戰役中獲得勝利,還是憑藉着華野援助才做到的。

    

    

    預判不了事情的發展,也明白不了局勢,就足以讓一個有才能的將領折臂。邱清泉可以說是一名悍將,但這個人實際上極具才能,不管是學識還是戰績都引領全軍,遺憾的是對於時局並沒有一個正確的瞭解,對國民黨的真正意味瞭解不足,就爲了蔣氏家族賞識他認可他,至此對蔣氏家族死心塌地。也是由於他的愚蠢和狂妄,讓他再徐東狙擊戰中和勝利擦肩而過,他的腳步停在了陳官莊。他作爲能力過人學識豐富能打勝仗的人才,可以說是自信到了狂妄的地步,就連杜聿明這種級別的人勸告他他也不屑一顧,綜上所述,邱清泉會有這樣的結局也是不足爲奇的了。

    

    

    淮海戰役在三大戰役中是規模最大的,具有很大的地位和意義,雙方都深刻明白它有多關鍵,可以說是不容有失,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以其最多的敵人被消亡,犧牲的戰士也最多而變得著名。在這次戰鬥中我軍投入了超過六十萬人,敵方前前後後共投入超過八十萬人,我們在人數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也毫不退縮,贏了一場的以少勝多的仗,讓蔣介石几乎失去了他所有的精銳,國軍只剩下快30%的可戰鬥力量。在這之外,失蹤的還有一萬多人。這場戰役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換來的是長江以北的無數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他們的付出的生命是有價值的。

    

    

    作爲解放戰爭中最關鍵的一戰--淮海戰役,是史上很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僅僅從國共方參戰人數的數據來看,是十分符合的事實的。從戰況來看,解放軍兵力上是完勝國民黨的,在戰場上正面對抗的人數是60萬對80萬,在當時的國統區,解放軍民心所向,在幾百萬羣衆的支持下打敗老蔣。因此啓示我們人民羣衆是影響戰局的關鍵因素,只有清楚人民羣衆的重要性,號召人民羣衆,和人民羣衆融爲一體,得到人民羣衆的認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夠扭轉戰局,取得最後的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