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封城期間家庭需要自給自足的功能,重啓經濟和正常社會生活之後,圍繞家庭的消費與服務將會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會是從餐館轉向外賣,轉向廚房,從影院轉向客廳,家庭設施與環境會升級,周邊社區的消費與服務業態會調整。工廠成爲數字化的最大場景,使用更多的傳感器、大數據、智能化的預測、檢測、運行、維護技術,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協同,機器與機器之間控制協同、相互學習和決策,這些都會加快發展。

從疫情解封,復工復產,中國領先世界一個季度。這個領先的參照系,使歐美陷入更深的衰退。
經歷一場大的危機,接下來決定經濟走勢的,往往是兩種力量
一種是習慣性的恢復,即深跌之後大幅度反彈,例如經歷了SARS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中國經濟,都實現了快速反彈。這是一種人類經濟活動的自然恢復,是恐慌心理平息後迴歸常態。麪包會有的,我們肯定可以活下來,可以度過難關。只是時間問題。
另外一種力量,是我們習以爲常的條件都變了。我們發現經濟與商業的基本面,尤其是我們在危機之前習以爲常的東西,在發生變化;或者我們以爲會在很遙遠之後纔會發生的變化,一下子就變成了現實。無論你是一名消費者還是一位企業家,來不及準備就已經置身其中。不僅供應商停止供貨了,而且供應商可能消失了;不僅用戶沒了,而且原先接觸用戶的渠道也不靈了。
對於第一種力量,我認爲時間和時機最重要。中國能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工復產,以及經濟與市場的完全恢復,仍然取決於全球疫情的演變情況。疫情的震中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全球疫情正在迎來第三波,中國無法獨善其身。
對於第二種力量,即我們原以爲不變的東西已經成爲新的變量,而且大量新的變量一起湧來,我們面對太多的不確定性。老方法不解決新問題了。所以,信心重建的過程會更加漫長曲折。
無論是街坊的服務連鎖店,還是我熟悉的國際大品牌,我不斷聽到它們的一些分店或者工廠在疫情期間悄悄地關門,然後就不再開啓。
疫情期間,關於全球化、關於國家、關於家庭、關於我們所處的環境和這個星球,個體在獨處中思考,通過病毒來認識自己。同樣,關於商業,我想提醒10個最值得關注的趨勢,供企業參考。

人與技術的情感連接
技術融入我們的生活,你已經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我和我的手機,一刻也不能分離。互聯網在生活中從一種工具變成一種依賴,而工作中建立人與智能機器的協同關係也更加密切。人與技術建立起更加信任的關係,未來,能虛擬化的儘量虛擬化。
技術從顛覆商業到被商業馴化。以會議軟件爲例,疫情帶來zoom用戶量的暴漲,科技巨頭也紛紛推出會議軟件,PC、移動、會場、企業級、即興式,裂變出無數細分產品,服務人們在各種場景化的需求。在非洲,科技公司正在推動人人可及的移動支付,及時發放救助資金。疫情加快加深了數字技術的普惠,而技術越來越需要推出人格化的服務,以及技術產品本身變得人格化。

消費的可持續主義
人們對於健康空前關注,從個人健康到家人健康到社區衛生,關注整個環境,關心氣候變化,重新認知健康生活方式。消費者會切身感受到人類生存環境的脆弱,在消費中體現可持續主義。
一些新興的消費主張會出現,它們會關注消費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關注消費品牌對環境的責任,在意適度消費,在意消費過程中減少產生廢物和垃圾。

家庭主義的迴歸
這不僅是因爲居家隔離,而且是因爲人們在面對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一個社交疏遠的世界時,家鄉和家庭是安心的寄託。封城期間家庭需要自給自足的功能,重啓經濟和正常社會生活之後,圍繞家庭的消費與服務將會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會是從餐館轉向外賣,轉向廚房,從影院轉向客廳,家庭設施與環境會升級,周邊社區的消費與服務業態會調整。

消費者和用戶對於身份的敏感
社會的分層、分羣、多元化在線上基本成形,比線下更細分也更鮮明。人們對自己的身份更加敏感,也會在意線上社交圈中朋友和自己的消費展示與態度表達。無論是圍繞日記的爭論還是前浪後浪的調侃,其背後是對線上身份更加敏感。消費者對於個人隱私也會更加敏感。

靈活的辦公方式,新的協同方式,新的組織方式
一些科技巨頭已經宣佈,在2020年內不考慮讓員工回辦公室辦公。在家辦公結合辦公室,包括第三空間辦公、靈活辦公、遠程辦公將成爲常態。這反過來會帶動傳統的辦公室、辦公樓、甚至商務樓、園區和中央商務區的新設計與新構建,背後是企業內部及企業與生態夥伴協同合作方式的改變,尋求新的效率邊界和創新可能。
企業的組織管理也會發生變化,團隊與員工的表現和業績的衡量,公司的內部管理包括員工的歸屬感與文化等,都需要創新。

虛擬化接觸
商業的活力和機會都來自接觸。線上接觸會取代很大一部分線下的人流接觸。線上的接觸方式創新會爆發。最明顯表現爲會展、研討、論壇等。所有大型的人羣聚集活動都不可能再回到疫情前的水平,特別是人員的大規模跨境流動將長時間難以恢復。國際性的大型展會受到的影響最大,與國際貿易有關的各種服務會加快向線上轉移。
中國廣交會改爲線上,而阿里巴巴國際的虛擬展會已經成爲常態。虛擬化彌補線下,也創造了新的接觸,對於整個商務活動和思想交流會帶來新的結果與效率提升。

重新定義城市
疫情的重災區在城市,尤其是國際化和大都市。人們對於社交、公共交通、中央商務區、消費等的認識與行爲所發生的變化,會影響到城市的功能與規劃。而且各個城市的應對會非常不同。
譬如,在倫敦,因爲人們不願意使用公共交通,城市會開闢更多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在北京,人們會更多選擇自駕,結果造成更多擁堵。這些都是出於健康的考慮。公共交通應該保障公共健康出行,也需要與智能化的共享出行網絡融合。
另外,城市也需要新的增長動力,中國將在智能出行領域引領一場城市變革,這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集羣:5G-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智能/綠色/健康出行-物聯網/能源體系。

智能製造與工業物聯網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製造業,也是全球供應鏈中心。疫情期間供應鏈的中斷,復工的艱難,都會加快智能製造的進程。更高程度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能應對供應鏈衝擊,能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工廠成爲數字化的最大場景,使用更多的傳感器、大數據、智能化的預測、檢測、運行、維護技術,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協同,機器與機器之間控制協同、相互學習和決策,這些都會加快發展。

加速變化
衝擊會加速商業的變化,在一些行業已經展露無遺,尤其是在服務業。主流教育的線上化幾乎一夜之間實現了,疫情期間一些大學教授告訴我,學校要求每位老師加快掌握各種線上教學工具,因爲以後線上教學會是常態。
經過疫情,中國一些城市的政府服務的線上化已經世界領先。健康行業、公共衛生管理,今後完全依賴大數據。蘋果與谷歌兩大操作系統已經合作,打造一個覆蓋數十億用戶的國際健康碼。
因爲外部的挑戰,那些變革猶豫或者瞻前顧後的企業,會被時代推着往前走,創新的邊界也會不斷重新界定。以我最熟悉的媒體行業來看,中國社交與短視頻在營銷領域的創新啓發了全球的一些大品牌,其中有些已經開始調整營銷策略。
在內容領域,線下向線上加速轉型,如迪士尼停發十萬員工工資,但其娛樂節目的線上用戶數則在暴增。那些堅持以優質內容探索付費模式的傳統媒體,廣告收入暴跌,而訂閱用戶增長迅速。

疫情時代領導力
生存:最優秀的領導力,就像歷史上偉大的探險隊長和將軍一樣,在經過一場歷經生死的考驗之後,能夠率領團隊活下來,延續企業的使命。
變革:那些優秀的企業領導人,能夠結合企業的使命看清新的趨勢、新的方向、新的機會,並且果斷地發動變革。
組織與協同:優秀的管理者,會及時調整組織的內部與外部協同,把握新出現的創新邊界和技術賦能,推出新的產品和創新營銷方式。
最後小結:
一切生意都是健康生意,一切公司都是科技公司,一切虛擬的都是現實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