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于读书人而言,若没志气或内心没有祖国和人民,只有自我的话,这样的读书人很容易就会被外界的一些糖衣炮弹、花言巧语所迷惑,作出背弃祖宗、背叛祖国的事情。
对于这一现象有一句话总结得特别到位,“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在这篇文章中将要介绍的女主人公袁钧英便是这样一位负心的读书人。
袁钧英右
在学生时代,袁钧英是一位成绩很优秀的尖子生,聪明勤奋,努力好学,她身上集中了一个好学生所应该有的所有品质,学生时代的袁钧英就是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长达十年的混乱中,很多小孩子的学业都被耽误了,但袁钧英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依然保持着学习的良好习惯。
终于在70年代国家恢复高考后,在高考这场无声的硝烟来临之际,袁钧英也果然没让自己失望,在高考中她一举夺魁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女状元,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但这并不是袁钧英的终点,她并没有停止在学术追求上的脚步,所以当有公费留学的机会出现时,袁钧英再一次抓住了它。
在当时的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的国家科技文化并不发达,在很多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为了更快地追赶上别的国家的发展步伐,当时的中国决定送一批优秀的人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当时中国的财政情况其实并不富裕。
刚刚从十年浩劫中恢复没几年,国家的建设方方面面都需要用钱,本可以不在这上面花钱,但当时的领导人把眼光放得很远,他们认为,这些被送出去的留学生在短期内好像是国家的负担,但是从长期来看必然是国家的栋梁。
也有的人很担心,把这些人送出回去,这些人不回来了怎么办,当时的领导人说:“没关系,这些人中只要有百分之十的人回来,我们的政策就是成功的。”
很不幸的是,袁钧英就是那百分之九十的人当中的一个。
袁钧英凭借着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被选为公费留学生后,就在国家的资助下去到了美国学习,在美国学习期间,袁钧英再一次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与勤奋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就获得了哈佛、麻省理工的双博士学位,由此可见,袁钧英确实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性。
然而,就在袁钧英完成学位之后,她做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更改自己的国籍,将自己的国籍由中国更改为美国,这是一个在情感上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让人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
因为在加入美国国籍的时候是需要进行宣言的,宣言中有一条的内容是当美国有危险时,美国公民需拿起武器保护它。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宣言,但宣言人手中的武器却可以对准任何一个国家。
在更改国籍之后,袁钧英被哈佛大学聘为助教,之后因为出色的学术水平变成了哈佛的终身教授,现在的袁钧英已经成了相关领域内的国际权威,然而每当人们介绍她时,都会在前面冠以美国而非中国。
也许袁钧英是为了探究学术,希望在学术的道路上更前进一步,而当时我们国家的条件无法满足其学术需要,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袁钧英的学术之路虽然离不开她自己的勤奋努力,但同样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明知会有一部分人都不会回来的情况下,国家依然送这些人出去留学,希望他们可以学成归国,报效社会。
但袁钧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一意孤行,将自己留在了美国,无论是为了学术也好,为了优渥的待遇也好,这些都不是一个人更改自己国籍的理由,虽然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这个乘凉人得知道感恩,而不是只为自己打算。
如果一位科学家真的是一个只为自己不为他人考虑的人的话,那她也没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邓稼先、钱学森等老前辈,虽然外国的待遇很优厚,虽然外国可以提供很优秀的科研环境,但他们的根永远在中国,他们永远将自己的所学用到中国的发展上来,永远为中国做贡献,永远坚持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一原则。
钱学森
袁钧英的这种行为可以说忘恩负义的代表,这种行为与形象在讲仁义礼智孝的中国是十分行不通的,因为她违背了“义”字,中国是一个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国家,袁钧英在出国留学之后,就完全忘记了自己国家对自己的栽培与付出,选择加入他国国籍。
这一点是让很多人都无法容忍的,一个人连自己的家都不爱,还能指望她爱什么呢?维护什么呢?
完全就是白日做梦,所以现在中国强大了之后,我们再也不用勒紧裤腰带送孩子去国外上学,我们也不再担心送出去的孩子不愿意回来这一问题,因为纵观全世界,最有发展前景、最能让人实现梦想的地方在中国,而不是其他的国家,我们已经有能力做到科技自立,不需要再可怜兮兮地求别人帮忙。
虽然在一些地方我们还存在着短板与不足,但这些问题终将会被克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过去和现在的历史都表明,我们必须发展,必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才能够吸引人才,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地位会彻底改变,相信在未来我们的国家会是吸引留学生的那个国家,我们的科技水平会是让所有人羡慕的国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