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於讀書人而言,若沒志氣或內心沒有祖國和人民,只有自我的話,這樣的讀書人很容易就會被外界的一些糖衣炮彈、花言巧語所迷惑,作出背棄祖宗、背叛祖國的事情。
對於這一現象有一句話總結得特別到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在這篇文章中將要介紹的女主人公袁鈞英便是這樣一位負心的讀書人。
袁鈞英右
在學生時代,袁鈞英是一位成績很優秀的尖子生,聰明勤奮,努力好學,她身上集中了一個好學生所應該有的所有品質,學生時代的袁鈞英就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後來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在這場長達十年的混亂中,很多小孩子的學業都被耽誤了,但袁鈞英並沒有隨波逐流,而是依然保持着學習的良好習慣。
終於在70年代國家恢復高考後,在高考這場無聲的硝煙來臨之際,袁鈞英也果然沒讓自己失望,在高考中她一舉奪魁成爲了爲數不多的女狀元,以第一名的成績被複旦大學錄取。但這並不是袁鈞英的終點,她並沒有停止在學術追求上的腳步,所以當有公費留學的機會出現時,袁鈞英再一次抓住了它。
在當時的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們的國家科技文化並不發達,在很多方面遠遠落後於世界上的很多國家,爲了更快地追趕上別的國家的發展步伐,當時的中國決定送一批優秀的人去國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爲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當時中國的財政情況其實並不富裕。
剛剛從十年浩劫中恢復沒幾年,國家的建設方方面面都需要用錢,本可以不在這上面花錢,但當時的領導人把眼光放得很遠,他們認爲,這些被送出去的留學生在短期內好像是國家的負擔,但是從長期來看必然是國家的棟樑。
也有的人很擔心,把這些人送出回去,這些人不回來了怎麼辦,當時的領導人說:“沒關係,這些人中只要有百分之十的人回來,我們的政策就是成功的。”
很不幸的是,袁鈞英就是那百分之九十的人當中的一個。
袁鈞英憑藉着自己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外語能力被選爲公費留學生後,就在國家的資助下去到了美國學習,在美國學習期間,袁鈞英再一次憑藉着自己的聰明與勤奮在短短几年的時間中就獲得了哈佛、麻省理工的雙博士學位,由此可見,袁鈞英確實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女性。
然而,就在袁鈞英完成學位之後,她做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更改自己的國籍,將自己的國籍由中國更改爲美國,這是一個在情感上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讓人有一種被背叛的感覺。
因爲在加入美國國籍的時候是需要進行宣言的,宣言中有一條的內容是當美國有危險時,美國公民需拿起武器保護它。這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宣言,但宣言人手中的武器卻可以對準任何一個國家。
在更改國籍之後,袁鈞英被哈佛大學聘爲助教,之後因爲出色的學術水平變成了哈佛的終身教授,現在的袁鈞英已經成了相關領域內的國際權威,然而每當人們介紹她時,都會在前面冠以美國而非中國。
也許袁鈞英是爲了探究學術,希望在學術的道路上更前進一步,而當時我們國家的條件無法滿足其學術需要,但是有一句話說得好“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
袁鈞英的學術之路雖然離不開她自己的勤奮努力,但同樣也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與幫助,尤其是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明知會有一部分人都不會回來的情況下,國家依然送這些人出去留學,希望他們可以學成歸國,報效社會。
但袁鈞英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一意孤行,將自己留在了美國,無論是爲了學術也好,爲了優渥的待遇也好,這些都不是一個人更改自己國籍的理由,雖然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這個乘涼人得知道感恩,而不是隻爲自己打算。
如果一位科學家真的是一個只爲自己不爲他人考慮的人的話,那她也沒什麼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是鄧稼先、錢學森等老前輩,雖然外國的待遇很優厚,雖然外國可以提供很優秀的科研環境,但他們的根永遠在中國,他們永遠將自己的所學用到中國的發展上來,永遠爲中國做貢獻,永遠堅持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這一原則。
錢學森
袁鈞英的這種行爲可以說忘恩負義的代表,這種行爲與形象在講仁義禮智孝的中國是十分行不通的,因爲她違背了“義”字,中國是一個講究“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國家,袁鈞英在出國留學之後,就完全忘記了自己國家對自己的栽培與付出,選擇加入他國國籍。
這一點是讓很多人都無法容忍的,一個人連自己的家都不愛,還能指望她愛什麼呢?維護什麼呢?
完全就是白日做夢,所以現在中國強大了之後,我們再也不用勒緊褲腰帶送孩子去國外上學,我們也不再擔心送出去的孩子不願意回來這一問題,因爲縱觀全世界,最有發展前景、最能讓人實現夢想的地方在中國,而不是其他的國家,我們已經有能力做到科技自立,不需要再可憐兮兮地求別人幫忙。
雖然在一些地方我們還存在着短板與不足,但這些問題終將會被克服,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過去和現在的歷史都表明,我們必須發展,必須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留住人才,才能夠吸引人才,相信終有一天,我們的地位會徹底改變,相信在未來我們的國家會是吸引留學生的那個國家,我們的科技水平會是讓所有人羨慕的國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