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老北京,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的?

大家的腦海裏應該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畫面。不過如果湊近仔細瞧瞧,這畫面裏頭甭管是衚衕四合院裏的街坊鄰居,還是茶館戲園子的看客羣衆,是不是都灰撲撲,暗濛濛,叫人很難看清?

咳,沒辦法,誰叫我們對那時候的瞭解只有黑白影像呢?

不過倒也不必爲此感到沮喪,當下的先進科技,正在一步步填補歷史的缺憾。

這個五月初,B站up主@大谷Spitzer就利用當下熱門的人工智能技術,將上世紀20年代初黑白鏡頭下的北京,還原成了本真的模樣。

你的好奇心此刻有沒有蠢蠢欲動?來,跟隨小印的步伐,讓我們一起探祕百年前的北京城。

看髮型

在一個尋常的日子裏,人們在集市上閒逛。

誒,你不是說已經二十年代初了嗎,這咋還那麼多人留大辮子?

這段歷史我們都知道,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國民政府建立。在未爆發強烈武力衝突的情況下,清廷以一份簡稱爲《清室優待條件》的協議,保留了自己的形式。

電影《末代皇帝》裏的少年溥儀依舊享受着養尊處優的皇室生活

所以當時有很多人他們費盡心思,把辮子盤在頭頂,藏在胸前,遲遲不願剪去。

《闖關東》的故事就是在二十世紀初期,裏面也有一段剪頭髮的故事,可見當時人對於剪頭髮還是相當的抗拒的。

這編髮我給滿分

因此,那時的北京城內依舊呈現出一派濃厚的晚清氣象。

看生活

說到這兒,不妨再來看看京派oldmoney們的生活?

「 逗 狗 」

在光天化日衆目睽睽之下,這倆人逗狗逗得那麼出神入化,讓人嚴重懷疑他們是有錢有閒的“老頑主”。

這些人,也就是傳說中的“八旗子弟”,祖上跟着皇帝打天下,從此後代衣食無憂,月月有俸祿,閒來無事,只好每天研究“玩”,這倒騰來倒騰去,倒也成了一種文化。

提籠架鳥鬥蟈蟈,有時還玩玩鷹,這樣的日子我也想擁有好吧!

「 出 殯 」

除了禮儀,這個寶藏視頻裏還通過一個極其別緻的角度,表達了有錢人家的氣派。

對你理解的沒有錯,就是辦葬禮。

來,感受一下這樣的排面。

這一套流程,精密、完善、氣派,後面則有一整個行業的支撐。北京的“槓房業”是出了名的回報率高,素有“三年不開張,開張喫三年”的行話。

就這得創造多少就業人口啊!

遇到一般的葬禮,槓房往往會承擔所有流程的安排,槓夫這門職業也日益精進,湧現出一大批專業人才。他們有多年的傳統技術,抬起棺材來四平八穩,妥善安全,因之在全國有"京槓房"之美譽。

外市人在遇到特大喪事之時,都會專門派人來京,聘請北京專業人士前去出殯。(怎麼感覺怪怪的…?

看街景

「 廟 會 」

在這一百年前的vlog裏,出現最多的就是老北京街拍了。

首先,咱來看看這香火繚繞的佛寺,這“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的場面,不難聯想老北京人對神佛的崇拜程度。

據考,北京城郊區種類不同,規模各異的寺廟,一共就有超過840座。

有廟,就意味着有佛事,有佛事就有逛廟燒香的人,有逛廟燒香的就有商販來做買賣。年復一年,北京城最有名的風俗之一,“逛廟會”便因此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廟會與宗教的聯繫已經大不如前了,逛廟會的目的,也從祭拜神佛,變成了快樂地逛喫逛喫。

「 茶館 」

看過了神廟,再看看街頭的茶館如何?

在過去,茶館可是北京城市文化裏很重要的一部分。上面這種露天經營的被稱作“野茶館”,是路邊渴了喝個大碗茶,歇歇腳的好去處。

除此之外,還分大茶館、清茶館、餐茶館、清音桌茶館和書茶館五種。

大茶館類似現在的高級茶餐廳,講究雅緻格調,供應茶水的同時也賣點心。店裏的“紅爐”,就是是專門爲月餅、元宵、芙蓉糕、薩其馬等糕點的烤制準備的。

大茶館

而清茶館類似於咖啡廳,不整那麼多花裏胡哨的,裏面只經營茶水,是爲工匠,手藝及中介人事洽談買賣之地,個別的清茶館甚至是珠寶鑽翠的集散地。

清茶館

餐茶館相比之下就沒那麼小資了。它別名“二葷鋪”,既賣茶水,也出售葷菜,並且還歡迎你來料加工(莫名聯想到學校旁邊賣奶茶的小喫店噢)。

餐茶館(二葷鋪)

書茶館和清音桌茶館呢,有點類似現在有Live演出的酒吧。前者主打特色是傳統脫口秀——評書,後者則是爲京劇愛好者舉辦的迷你演唱會。

這兩種茶館一般上午接待飲茶的客人,下午和晚上則約請說評書、唱鼓詞的藝人來說唱,茶客們邊昕書聽戲,邊喝茶,還能社交,想一想就美滋滋。

書茶館

清音桌茶館

「 前門大街 」

離開茶館,咱再看看曾經的前門大街?一個全遠景下來,坐馬車的騎驢子的,走路的搭人力車的,甚至還有趕駱駝的盡收眼底,熱鬧程度簡直堪比今天的北二環。

在當時,平民百姓出行主要還是步行,稍微闊綽一點可以搭“驢車”。這驢車是可以僱傭的,近似於現在的出租車,速度比人力轎子要快不少。

1912年,北京昌平南口鎮附近的驢車。

倘若你是大戶人家的公子小姐,出門常常會坐馬車。城中的貴族,富商、郊區的地主家中一般自備私人用車。在車的款式上,因車主的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區分。

高頭大馬,箱篋滿藏,有財有權的人,生活講求的就是個氣派。

看衆生

Anyway!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樣的排場表面氣派,實際上更像是虛有其表的招搖。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哪能有什麼真正的祥和?在視頻裏,我們也不難發現種種蛛絲馬跡。

在熙熙攘攘的集市裏,面前擺了一溜瓷器的攤主,似乎是哪個變賣家產的八旗子弟;

街上奔馳的人力車,風裏來雨裏去,在訴說着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

歡歡喜喜討到點食物的孩子,坐在大戶人家的門廊邊正準備喫,卻被主人毫不留情地揮手趕走;

而在人來人往的城門下,一位老伯顯然是發現了攝影機的鏡頭。他愣了愣神,之後慌忙逃開,似乎在躲避可怕的惡魔。

細想起來,這一切是多麼令人感慨。

當時的大洋彼岸,工業文明歷程已經邁向新的高峯;但在這裏,一切看起來都與數十年,甚至半個世紀之前無甚差別。這些被拍攝下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是怎樣的未來。

而現在坐在屏幕前觀看這一切的我們,就敢說自己知道我們將迎接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嗎?

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正如同沒有人,能避開時代的洪流。

最要緊的,也許是反思。得明白,在我們凝視歷史的時候,歷史也在看着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