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體到特高壓建設方面,國網特別規定,將積極引入保險、大型產業基金以及送受端地方政府所屬投資平臺等社會資本參股,以合資組建項目公司方式投資運營新建特高壓直流工程,共促電網發展,共享改革成果。第二次高峯期(2014年——2017年),能源局集中批覆17條特高壓線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我國首條特高壓交流輸電項目——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按照每條線路200億元的建設成本,這17條特高壓線路總投資規模超過3800億元。

文|國際能源網 ?東牆

已經持續兩個多月的疫情讓世界資本市場時刻籠罩在陰霾之下,國際油價劇烈震盪讓OPEC爲石油減產能否達成一致意見大傷腦筋,國際股市大幅跳水,美股甚至兩週內觸發三次熔斷,就連股神巴菲特也驚呼從未見過如此場面。但我國滬深兩市的特高壓板塊,卻憑着5000億風口逆勢上揚,有不少相關個股連拉數板。那麼,本次重啓的特高壓,在萬億新基建加持下,在電力行業又將掀起怎樣的波瀾?

13年內特高壓經歷“變速跑”:驟起、停工、緩建、再啓動

特高壓(UHV)顧名思義,就是指±800千伏以及以上的直流電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電的電壓等級的輸電。據國家電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回路特高壓直流電網可以送600萬千瓦電量,相當於現有500千伏直流電網的5到6倍,而且送電距離也是後者的2到3倍,輸送效率顯著提高。此外,據國家電網公司測算,輸送同樣功率的電量,如果採用特高壓線路輸電可以比採用500千伏高壓線路節省60%的土地資源。

但是,正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多方利好的技術,卻在推廣過程中經歷了兩起起兩落。而提到中國特高壓,便不得不提到它的催化劑——西電東送。

因爲西電東送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稟賦不協調的問題,所以從總體上看,當年的西電東送工程是成功的。但是,由於整個工程使用的是500KV交流線路和±500千伏直流線路,輸送容量分別爲100萬千瓦和300萬千瓦,所以不可避免的暴露了低電壓長距離輸送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比如輸電過程中電量損耗太多以及電阻過大導致受端電壓等級達不到使用標準等等。

於是,發展特高壓長距離輸電便很快被提上議程。

2006年8月,國家發改委覈准了我國首條特高壓項目——晉東南-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這也是我國特高壓項目的起始點。自此之後,我國特高壓項目正式上馬,截至目前,我國共出現了兩次特高壓項目建設高峯。


第一次高峯期(2008年——2009年),我國共啓動了4條特高壓線路,總投資規模高達1118億元;第二次高峯期(2014年——2017年),能源局集中批覆17條特高壓線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我國首條特高壓交流輸電項目——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按照每條線路200億元的建設成本,這17條特高壓線路總投資規模超過3800億元。這便是我國特高壓建設的“兩起”。


而與之相對的,在2010—2013年間和2018—2019年間,我國特高壓建設也出現了兩次低潮期,稱其爲“兩落”。2010年沒有新開工特高壓項目,2011年分別開工了一條交流和一條直流項目,2012年開工了兩條直流項目。2018年儘管總體計劃開工的有12條項目,但卻有將近一半兒的項目未獲批准。

特高壓破解“缺電”與“棄電”供需難題,可錢從哪裏來?

國際能源網記者統計了近三年來全國部分用電大省(市)的用電量和發電量,發現在用電量前十省(市)中,只有四川、湖北和福建三省的發電量可以滿足其用電量,其餘七省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用電缺口,並且七省市的用電缺口都無一例外的呈現擴大態勢,其中,廣東、江蘇和湖南三省的用電缺口增速逐年增大,如果想要滿足當地社會用電量需求,要麼是當地建設足夠的電站項目,要麼就是從外省調用電源。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以湖南爲例,當地幾乎關閉了全部的煤炭企業,想要發展火電必須遠距離運輸煤炭,除去污染的因素,遠距離運輸煤炭的成本也會提高發電成本。本來湖南計劃發展桃花江內陸核電以緩解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但因爲內陸核電安全飽受質疑一直停工未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我國近年來淘汰火電落後產能的步伐一直在加快,所以河南、山東等省份的火電發電量也出現明顯下滑的態勢,而這些省份的用電缺口問題卻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與之相對應的我國西北地區風電、光伏產業發展迅速,因爲經濟發展速度不及南方省份,當地清潔能源消納存在難題。根據國家能源局2019年數據統計,新疆、甘肅和內蒙古,三省(區)棄風電量合計136億千瓦時,佔全國棄風電量的81%。在西北地區,棄光電量佔全國的87%,西藏、新疆、甘肅棄光率分別爲24.1%、7.4%、4.0%。也就是說我國西北部的清潔能源有大量富餘可以外送他省。

將我國西北部的清潔電力輸送至中東部用電大省可謂一舉兩得。前文提到,特高壓項目具有諸多好處——輸電量大、電壓損耗低、資源佔用少,並且在長距離送電中優點將尤爲突出,可以說十分適合調節我國電力資源與經濟狀況不匹配的問題。所以,按道理說,特高壓項目應該在上馬後一路高唱凱歌,轟轟烈烈地開展建設運動。但實際情況卻是,不僅在第一次建設熱潮後出現了長達4年的低潮期,而且在2014-2017這一建設高峯期後再次歸於平靜,這就間接說明了一個問題——在我國推廣特高壓的阻力,遠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特高壓建設必須面臨一個現實問題——錢。據記者瞭解,國家電網公司一年的總營收基本在2萬億以上,但是其淨利潤卻僅有約780億,而一條特高壓線路的建設成本非常高,動輒就在百億以上,並且由於其多爲跨區域項目,所以只是建設週期就幾乎在2年以上。因此,就算是國家電網這樣的超級巨頭,每年可以單獨承受的建設規模也不過一兩條,更不用說其他體量遠不及國網的其他電網企業了。所以,縱使特高壓有千般萬般好處,電網公司也着實是巧婦也難爲無米之炊。

但是,一切在2020年2月28日國網決定重啓特高壓後,發生了改變。

國網1128億、帶動社會投資2235億,10條特高壓線迅猛開建

2月28日上午,隨着國網新帥毛偉明一聲令下, 國家電網陝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正式開工,這也標緻着在經歷了近兩年的低潮期過後,國家電網將再次按下該項目的重啓鍵。據國網公司董事長毛偉明介紹說,目前全年國網公司特高壓建設項目明確投資規模1128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2235億元,整體規模近5000億元。


陝北-湖北特直工程開工現場

經歷了兩起兩落,我國在特高壓領域已經積累起非常豐富的建設經驗。如果說開始最初幾次特高壓項目建設是爲了技術練兵,那麼,本次重啓特高壓顯得頗有深意。

2018年底,國家電網混改啓動,本次混改一個重要信號便是將特高壓納入混改範圍,這不僅說明了國家電網混改的決心,也說明我國在特高壓建設這一曾經令國網無可奈何的“缺錢”狀態找到了解決方案,就是拉動社會資本一起進入特高壓建設領域。


據國網官方稱,其將特高壓納入混改範圍是出於三方面考慮:一是希望發揮國有企業“六個力量”,放大國有資本功能,促進完善企業治理,增強國有經濟活力和影響力;二是希望與社會共享創新發展成果,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合作共贏;三是希望多渠道籌集電網建設資金,進一步加強電網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

具體到特高壓建設方面,國網特別規定,將積極引入保險、大型產業基金以及送受端地方政府所屬投資平臺等社會資本參股,以合資組建項目公司方式投資運營新建特高壓直流工程,共促電網發展,共享改革成果。據報道,國家電網公司已研究編制了《2020年特高壓和跨省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項目前期工作計劃》,明確將加速南陽-荊門-長沙工程等5交5直特高壓工程年內核准以及前期預可研工作。

比“預計”更令人踏實的是已實錘的“工作計劃”,而比工作計劃更令人踏實的則是1128億元“真金白銀”帶來的後續影響。這也是國網首次如此具體的劃定特高壓的投資規模。而此番魄力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共享”二字。

而除了國內市場,我國特高壓項目在國際上也很有用武之地。據業內人士,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缺口較大,人均裝機量僅有480W,約爲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中國的三分之一,這就爲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走出去”提供了平臺。

所以,從宏觀角度看,本次國網重啓特高壓意義重大,不僅可以繼續積累建設方面的經驗,而且可以藉助國企混改的契機,探索特高壓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本次重啓將不單單是短期刺激經濟的“特高壓熱”,而將是“十四五”時期的新常態,並且這種新常態將深刻地影響我國電力體制改革。

來源:國際能源網(微信號:ine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