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次日,杜魯門在給斯大林的信函中確認了對麥克阿瑟的任命,並通報了爲其下達的接受日本軍隊投降的各項指令,包括日軍在紅軍作戰區域內向蘇軍投降的指令。同時也同意您提議的程序,即麥克阿瑟將軍要求日本帝國大本營,命令日本軍隊向蘇軍遠東軍總司令無條件投降。

二戰末美蘇在日勢力範圍劃分的博弈

來源:世界知識出版社

微信平臺編輯:周悅

1945年8月10日,日本天皇決定投降。日本投降後,關於怎樣在日本劃分勢力範圍,美蘇之間展開一系列博弈。

8月10日,在日本軍部經過激烈的交鋒,裕仁天皇做出最終決定,日本政府通過在伯爾尼和斯德哥爾摩的中間人分別向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其中聲明,如果保留皇權政體和特權,日本將接受波茨坦公告條件。而就在當日,在白宮舉行的會議上,美國政府決定接受日本保留天皇政體作爲國家象徵,但需將國家實際管理權移交給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同時責成天皇確保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倫敦同樣極其看重日本最高權力天皇確認日本戰敗的合法性。早在1945年6月中旬,英國外交部就曾指出,“假如盟軍進入日本未能導致該國合法政權投降(即天皇與內閣領導人協商決定投降),幾乎無望輕易肅清與日本主島已切斷聯繫的外部領地,以及消除依託當地資源的被動抵抗”。

華盛頓就擬給日本人的覆函緊急向各盟國徵詢意見。倫敦和重慶即刻表示同意,但在莫洛托夫與哈里曼會談過程中,莫斯科力圖在覆函中增加一項“關於駐日盟軍總司令一位或以上人選須經盟國同意”的條款,目的是授予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與麥克阿瑟同等職權。在遭到哈里曼堅決反對後,蘇聯政府未再堅持自己的立場,並同意了美方的答覆方案。


出席波茨坦會議的斯大林、杜魯門和艾德禮

8 月11日,國務院通過瑞士政府,以四大國名義對日本投降書做了答覆。次日,杜魯門在給斯大林的信函中確認了對麥克阿瑟的任命,並通報了爲其下達的接受日本軍隊投降的各項指令,包括日軍在紅軍作戰區域內向蘇軍投降的指令。斯大林回覆同意所提議的程序。

杜魯門致斯大林的機密信函

1945年8月12日發 1945年8月12日收

1945年8月10日收到日本政府通過瑞士政府轉來的照會,8月11日美國政府通過瑞士政府向日本政府轉交了對8月10日照會的覆函。現根據此函我提議,任命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爲駐日盟軍總司令,並代表盟國負責接受、協調和實施日本軍隊投降一般事務。

如果您告知您將任命軍官作爲貴國代表,並按照您的意願行事,則我將指示麥克阿瑟將軍在受降簽字儀式前,就地做好迎接貴國代表的一切準備。

另外還有可能,麥克阿瑟將軍將要求日本帝國大本營命令貴方行動區內的日本軍隊向蘇軍遠東總司令或其下級軍官無條件投降。我認爲您大概會同意上述安排,我將此原則預先告知麥克阿瑟將軍。請您儘快把任命的代表情況通知予我,以便我轉告麥克阿瑟將軍。對此我建議,應立即與麥克阿瑟將軍建立直接聯繫,以落實每一項措施。

斯大林致杜魯門的私密信函

1945年8月12 日發

您8月12日的來函收悉,事關任命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爲盟軍總司令,負責接受、協調和實施日本軍隊投降一般事務。

蘇聯政府同意您的建議。同時也同意您提議的程序,即麥克阿瑟將軍要求日本帝國大本營,命令日本軍隊向蘇軍遠東軍總司令無條件投降。蘇軍統帥部任命捷列維揚科中將作爲蘇方代表,他已經接到相應的指示。

伯恩斯以盟國名義轉交的日本投降條件書在日本領導集團中再次引發激辯。日本軍部中的一些“鷹派”人物強烈反對接受同盟國的最後通牒,認爲這極大地損害了日本的民族尊嚴。只是在天皇的干預和粉碎主戰派政變圖謀之後,投降決定才最終出爐。8月14日18時,瑞士駐美國使館臨時代辦向伯恩斯轉交了日本政府對盟國要求其接受投降條件的官方答覆。杜魯門立即命令美軍停止所有軍事行動,並在當日把這一決定通知了斯大林。

杜魯門致斯大林的絕密信函

杜魯門致斯大林的絕密信函

1945年8月14日發 1945年8月15日收

茲已於今日向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戰區司令下達命令:

“鑑於日本政府已於8 月14日接受了盟國政府提出的投降要求,現發此函授權您在保證所在地區盟軍部隊安全的前提下,停止對日本陸軍和海軍的攻擊行動。”

在日本同意投降之後,華盛頓立即制定了與投降相關的軍事條款,在總統給麥克阿瑟將軍的命令中有記述。其中特別指出,各個戰線的日軍應該向何方投降。蘇軍司令部受降的地區包括:滿洲、朝鮮半島三八線以北地區、薩哈林。根據雅爾塔達成的祕密協議,千島羣島被劃歸蘇聯,而按照命令書卻默認爲由美方受降(第1 章d點)。事情當然不是因爲美國人健忘:美軍參聯會作戰部堅持把千島羣島作爲例外,主要目的是至少佔據一部分島嶼,用於部署己方空軍基地。伯恩斯對此持有異議,他的觀點是“既然我們答應把千島羣島劃歸俄國人,就不能食言”。但最終還是軍方的意見佔了上風。杜魯門已經簽署了命令:這個命令發給莫斯科與其說是徵詢意見,毋寧說是例行通報更恰當。

1945年8月15日發 1945年8月15日收

就日本軍隊投降細則問題,我已批准給麥克阿瑟將軍的命令總則:

“第1號總命令

1. 陸軍和海軍

I. 帝國大本營遵奉天皇終戰詔書,及天皇宣佈日本全國武裝力量向盟軍最高司令官投降之聲明,茲令所有指揮官包括海外下級指揮官命其指揮的日僞軍立刻停止軍事行動,放下武器,駐留原地,並向美利堅合衆國、中華民國、聯合王國及大英帝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指揮官投降,詳見下文以及盟軍最高指揮官隨後所發佈的命令。除盟軍最高指揮官對相關規定做出變更外,應迅速與上述指揮官及指派的代表建立直接聯絡,其下達的指令必須立即徹底執行。

a)中國(滿洲除外)。臺灣地區及北緯16o以北之法屬印度支那之日本高級指揮官及其所屬陸海空軍及輔助兵力向蔣介石大元帥投降。

b)滿洲。北緯38度以北之滿洲、高麗、庫頁島境內之日本高級指揮官及其所屬陸海空軍及輔助兵力向蘇聯遠東軍司令投降。

c)安達曼羣島、尼科巴羣島、緬甸、泰國、北緯16度以南之法屬印度支那、馬來亞、婆羅洲、荷蘭印度、新幾內亞、俾斯麥羣島及所羅門羣島境內之日本高級指揮官及其所屬陸海空軍及輔助兵力向東南亞盟軍司令或澳大利亞軍隊司令官投降(蒙巴頓將軍與澳軍之受降區分界線劃分,由其自行商定後,此條款細則將由盟軍最高司令官酌定)。

d)日本委任其治下的各島(包括琉球、小笠原羣島及其他太平洋島嶼)之日本高級指揮官及其所屬陸海空軍及輔助兵力向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投降。

e)日本帝國大本營及其高級指揮官、在日本本土各島以及周邊各島,北緯38度以南之高麗及菲律賓之日本高級指揮官及其所屬陸海空軍及輔助兵力向美國太平洋戰區陸軍總司令投降。

f)上述各盟軍司令官爲唯一被授權受降之盟國代表,任何情況下,日本軍隊應只向前述盟軍司令官或其委派的代表投降。

日本帝國大本營亦命令在日本本土及境外直屬指揮官就地完全解除日僞軍武裝,並在前述盟軍指揮官規定的時間、地點,將未受損武備完整交出(在接到下一步命令之前,日本本土之警察部隊暫不包含在本條解除武裝之列。日本警察部隊留在原崗位,負責維持所在地區的法制與秩序。此類警察部隊之人數及武器裝備將另行規定)。

Ⅱ .日本帝國大本營應在收到此命令(期限)日後,向盟軍總司令呈報日本本土及日本管轄領土的下列完整資料:

a)所有陸軍、空軍和防空部隊及其集結地和官兵人數清單;

b)所有飛機的資料:包括陸基、海基以及民用飛機的數量、類型、位置和狀況的詳細清單;

c)日本及日本控制下的所有軍用艦船清單,包括水面艦艇、潛艇和軍用輔助船,無論在航行、停泊或建造中,均須提供其所在位置、狀況和目的地;

d)日本及日本控制下的100噸排水量以上之商船,包括曾經屬於聯合國家,但現由日本掌控的船舶,無論在航行、停泊或建造中,均須提供其所在位置、狀況和目的地清單;

e)全部和詳盡的地圖資料,應註明雷場、雷區和其他陸地、海上、空中運動障礙的分佈,或指明穿越其中的安全通道;

f)所有軍事設施和機關的分佈和說明,包括機場、水上飛機基地、防空設施、港口及海軍基地、倉庫、永久性或臨時性陸上及岸防工事、碉堡,以及其他設防地區;

g)所有戰俘營,以及其他關押戰俘和聯合國家平民的位置分佈。

Ⅲ .在收到處置命令之前,日本軍事機關及民航管理機構應確保所有日本陸軍、海軍飛機及民用飛機停留於其所在陸地、海上及艦上之停放地;

Ⅳ .在接到盟國總司令指示之前,日本或日本控制下的所有類型的軍用艦艇和商船,須保持完好狀態,不得移動。在海上航行之船舶須立即做無害處

理,將爆炸物拋入海中。所有停泊艦船須立即將各類爆炸物卸載上岸,安全封存。

Ⅴ . 日本及日本控制下的職能軍事及行政機構須保證:

a)日本國內佈設之雷場、雷區及其他對陸、海、空行動構成障礙之物體,無論其位於何地,均須按照盟軍總司令之命令予以徹底排除;

b)立即修復所有用於航行的導航設施;

c)在前述“a”項指令完成之前,須開放所有安全通道,並須佈設明顯的通行標識;

Ⅵ .日本本國及日本控制下的職能軍事及行政機構,在接到盟國總司令進一步的指示之前,應將下列物品、裝備及設施保持原狀且不能損壞:

a)所有武器、彈藥、爆炸品、軍需裝備、備品及給養,以及其他各類軍用器材和技術裝備(除本指令第4 項之特別規定外);

b)所有陸上、水上及空中運輸和通訊設施與裝置;

c)所有軍事設施及機構,包括:機場、水上飛機基地、防空設施、港口及海軍基地、物資倉庫、永久性及臨時性陸地與岸防設施,碉堡和其他設防地域,以及上述所有工事、設施和機關的平面圖和詳圖;

d)所有設計完成,或準備投產,或有利於生產,或涉及戰爭工具的軍工廠、修理所、研究院所、實驗室、試驗場站、技術資料、專利資料、平面圖、設計圖和發明,以及可用於任何軍事和準軍事組織的、由其操作的其他裝備和資產。

Ⅶ .日本帝國大本營在接到本命令(期限)日後,即刻向盟軍總司令呈交前述第Ⅵ條之a)、b)、d)各項所有物品詳細清單,並註明每種物品之數量、型號及貯存地點。

Ⅷ . 所有武器、彈藥及戰爭工具、器材的製造及分配立即終止。

Ⅸ .有關被日本或由日本控制之政權關押的盟軍戰俘及盟國平民的處理事項:

a)被關押之聯合國家戰俘及平民人身安全、生活條件,包括居住設施,以及必要的足量食品、被裝及醫療保障,必須予以充分保障,直至盟軍總司令接管上述職責爲止;

b)所有關押聯合國家戰俘和平民的戰俘營,或其他拘押場所連同相關裝備、文件、武器、彈藥,移交給更高級別軍官,或者移交給戰俘和平民中推選出的代表管理;

c)依照盟軍總司令之指令,盟國戰俘及被押之平民須立即轉移至安全地點,以便盟國接收;

d)日本帝國大本營在收到本命令(期限)日之後,須將聯合國家所有戰俘和被關押平民造冊登記,連同關押地點呈報給盟軍總司令。

Ⅹ .日本及日本控制下之所有軍事及行政當局應協助盟國軍隊實施對日本本土及由日本控制之領土的佔領。

Ⅺ .日本帝國大本營及職能官員根據盟國佔領軍指揮官的指示,收繳和移交日本國民持有的所有武器。

Ⅻ .日本及日本控制下的軍事和行政機關及公職人員和個人必須迅速準確執行盟軍武裝力量總司令、盟國其他軍事機關頒發的命令及後續命令。若有遲延執行,或拒不執行本命令及後續命令條款,以及盟軍總司令認定爲危害同盟大國的任何行爲,盟國軍政權和日本政府將採取迅速而嚴厲的措施予以嚴懲。”

我批准此命令的附加條件是,無論是根據美軍參聯會日後的指令,還是盟軍總司令視實際情況而做出的細化,該命令隨時修正。本命令各章節括弧內選項由盟軍總司令定奪。

在研究下達給麥克阿瑟的命令時,克里姆林宮立即發現千島羣島奇怪地消失了。斯大林在回信時對此處做了修改,而且改動的手法極爲老練。首先,他沒有忘記雅爾塔決議對“千島羣島”的表述,並藉此機會強調此處所指是整個千島羣島;其次,斯大林明確地把該羣島與“日本本土主島”分割開來,爲的是再次表明千島羣島的特殊地位。

但事情不僅限於千島羣島這麼簡單。斯大林做出的第二項修改與北海道有關,他以蘇聯的公衆輿論爲由,提議把北海道北部地區劃入蘇軍受降範圍。這個理由無法掩飾蘇聯的地緣政治訴求,原因在於蘇聯以接受日軍投降爲由實現對北海道北部的佔領,再加上控制整個千島羣島和薩哈林島,這等於把整個鄂霍次克海變成了“蘇聯的內湖”,美國情報機構如此評估道,從而爲蘇聯提供了擴大對戰後日本影響的橋頭堡。美國當局對此心知肚明。早在1945 年5月,美國軍方曾對蘇聯參與佔領日本本土的可能性進行過研究並承認其在軍事上的合理性,但考慮到其後的政治風險,最終傾向於由美國獨自佔領日本本土。隨着對日戰爭臨近結束,美國獨自管控日本的意願變得愈發強烈。正因爲這個緣由,斯大林對北海道的謀劃沒有實現的可能,更何況就這個問題而言,蘇聯和美國之間先前並沒有達成過任何協議。斯大林在表述他對“微薄的願望”的期待時,使用了比草稿更加禮貌的形式(斜體),但仍無濟於事。考慮到時間緊迫,在收到杜魯門來函的當日,斯大林將信函加急發出。

斯大林致杜魯門的私人祕密信函

1945年8月16日發

您附有《第1號總命令》的來函收悉。對該命令的內容我沒有異議。順便說一下,遼東半島是滿洲的一部分。然而,還是建議對《第1號總命令》做如下兩點補充修正:

1. 將全部千島羣島劃爲蘇軍接受日軍投降的區域範圍,因爲三大國達成的克里米亞決議規定,全部千島羣島應由蘇聯管轄;

2. 將毗鄰庫頁島和北海道的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譯者注)以北的北海道北半部劃爲蘇軍受降地區。沿山脊線將北海道劃分爲南北兩部分,自北海道東岸的釧路市起至西岸的留萌市止,北半部包括上述兩座城市在內。

最後一條建議對俄國公衆輿論意義重大。衆所周知,1919—1921年期間,日本人憑藉武力強佔了整個蘇聯遠東地區。假如俄國軍隊連一小部分日本領土都不能佔領的話,這對俄羅斯民衆的感情是個極大的傷害。

我非常希望上述微不足道的願望(能夠獲得滿足)不會遭致您的反對。

斯大林對北海道的圖謀未必完全出乎白宮的意料。華盛頓很清楚,蘇聯力求在佔領日本問題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隨時準備對蘇聯在這方面的圖謀給予反擊;同時對蘇聯準備登陸北海道的行動也瞭如指掌。所以,杜魯門不僅果斷地回絕了斯大林有關北海道問題的提議,而且還順勢針鋒相對地向斯大林提出了千島羣島的話題,毫不掩飾地提出美方要在其中的一個島嶼上建機場。正像一些研究人員所認爲的那樣,杜魯門的這個提議絕非是一時的心血來潮。

美國軍方早就覬覦飛經千島羣島的航線,這是從美軍阿留申空軍基地到戰略要地日本和菲律賓的最短空中通道。1943年夏,隸屬美國國務院的政策規劃委員會在制訂戰後規劃時首次提出了在千島羣島建立空軍基地的設想。之後,到了1945年5月,國務院和五角大樓對雅爾塔協議重新做了有利於自己的解讀,這個建議再次被上層提起。霍普金斯在他最後一次訪問莫斯科時,本該做一下這方面的嘗試,但他沒有來得及,或者是不想這麼做。後來,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美國戰爭部長史汀生再次向杜魯門提出了在千島羣島建立基地的想法:“如果千島羣島被劃給俄國人,那麼我們應該保留在這一地區的飛機着陸權,因爲千島羣島如同一張巨大的彎弓橫亙在美國和日本之間,其可以大大縮短該航線的航程。”然而,鑑於在波茨坦時有更多的難題要解,所以無暇顧及這一問題。現在斯大林提到千島羣島問題,這反而給了美國人最後一個契機,以軍事合理性爲由楔入這個尚未被蘇聯控制的區域。美國的一些政策制定者曾特別指出:“由於俄國人謀求控制整個千島羣島並擁有在滿洲的特權,以及蘇聯的政策是反對外國航空公司進入領空,因此,要獲得在該地區的着陸權將比較困難,對我們來說利用北方航線飛越東太平洋幾無希望。” 杜魯門給斯大林的回信是在馬歇爾的司令部起草的,萊希將軍把草稿拿給伯恩斯徵詢意見,8 月18日,在白宮召開的有伯恩斯和萊希出席的會議上,總統未做任何改動就批准了信函。而有關在千島羣島建機場的問題,在回信的不同版本的初稿中則不盡相同,有的有,有的無。

爲何杜魯門後來還是同意修改了自己在命令中涉及千島羣島受降安排的條款,至今學者們仍各持己見。最可能的原因是,華盛頓擔心一旦拒絕蘇聯人的合法訴求,就會招致對方在朝鮮和滿洲採取回擊措施,同時有可能在千島羣島引發軍事衝突的危險。

杜魯門致斯大林的機密信函1945年8月18日發 1945年8月18日收

茲回覆您8月16日的來函,我同意您對《第1號總命令》涉及千島羣島問題的請求修改意見,即整個千島羣島地區納入蘇軍遠東軍總司令的受降範圍。但我想說明,出於軍事和商業方面的一些考量,美國政府希望擁有在千島羣島的一個島嶼上的航空基地使用權,供陸地及海上飛機着陸,位置最好位於該羣島中心地帶。如果您告知我同意此舉,我將不勝榮幸,位置和其他細節可由雙方政府指定特別代表協商解決。

關於您提議由蘇聯軍隊在北海道接受日軍投降一事,我要說明的是,此事木已成舟,即日本北海道、本州、四國及九州諸島之日軍全部向麥克阿瑟將軍投降。

麥克阿瑟將軍將率領象徵性的盟軍武裝力量,其中包括蘇聯武裝力量,臨時佔領他認爲重要的日本本土要地,以便滿足我們盟國提出的投降條件。

在總統有關遠東問題信函的俄譯稿中出現了兩處錯譯,這兩個錯誤後來在正式出版往來書信時得到了糾正。其中一個錯誤是把“‘象徵性’的盟軍武裝力量”譯成了“特派”,而原文“他認爲重要的”指的是日本本土,而譯稿修飾的是盟軍武裝力量。但是,這兩處錯誤的同時出現相互抵消了彼此的意義,它們未必會影響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對該句話意思的正確理解。對於生性多疑的克里姆林宮掌門人來說,杜魯門的回覆釋放了兩個令人警覺的信號:在遠東地區,美國人一邊封閉蘇聯涉足日本的大門,一邊卻試圖涉足雅爾塔會議早已確認的蘇聯在遠東的勢力範圍。美國想在蘇聯領土上建立自己的軍事基地,使用目的和期限又不明確,這在蘇聯人看來十分值得懷疑,也是絕對無法接受的。更何況早些時候,美國爲轟炸日本本土擬在蘇聯遠東地區部署空軍力量,這個更加正當、出於有限目的的計劃也被蘇方回絕。因此,斯大林決定要對貪得無厭的揚基佬還以顏色。斯大林在最後關頭取消了在北海道實施密集登陸的計劃,在強壓怒火喝下了這杯苦酒後,他斷然回絕了杜魯門的要求。用打字機打出來的回函無任何修改的痕跡,上面只有莫洛托夫簽署的“22/Ⅷ批覆”字樣。但透過這封回函仍可以看出斯大林的性格特點,要麼就是莫洛托夫模仿斯大林的文筆。給杜魯門的回函被延遲發出自有其原因:

“最高統帥”對如何處理北海道問題一直猶豫不決,直到給杜魯門答覆當天才做出了最終的決定。就在8月20日華西列夫斯基元帥還曾收到過斯大林的命令,令其繼續準備對北海道實施登陸。但“只有收到大本營特別命令時方可開始行動”。促使“最高統帥”取消該計劃的原因顯而易見:存在與美國盟友發生軍事衝突的危險,繼而對未來蘇美關係造成嚴重後果。難怪蘇聯遠東軍司令部總參謀長С.П.伊萬諾夫上將代表司令部下達如下命令:

爲避免與友軍發生誤會與衝突,絕對禁止向北海道方向派遣任何艦機。

*摘編自《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斯大林與羅斯福和丘吉爾往來書信——文獻研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斯大林與羅斯福和丘吉爾往來書信——文獻研究

作者:〔俄羅斯〕弗拉基米爾?奧列戈維奇?佩恰特諾夫

〔俄羅斯〕伊斯坎德爾?愛德華多維奇?馬加傑耶夫

譯者:於淑傑 隋濤 趙春雷 等

出版發行:世界知識出版社

平裝本ISBN:978-7-5012-5592-4

定價:198.00 元

精裝本ISBN:978-7-5012-5593-1

定價:268.00元


數字經濟智庫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爲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爲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