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版权归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没事脑补点什么不切实际的事儿的话,不妨一起来过把当学霸的瘾。

比如,高中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就是那所多次被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所排在中国高中排行榜首位的学校。

在这所国内顶级高中里,你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画画、弹琴、谱曲样样精通。

当过班长、学生会主席,常常在课外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被小编称赞为“集德、才、貌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

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过人的才识,获得了北京大学的保送资格,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步登顶。

行了,醒醒吧,咱梦里过过瘾也就得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开了挂一般的求学轨迹可能太难以实现。

但是,这种让我想做又做不了的梦,却是一位北京学霸的真实经历。

李泰伯,高中时期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对,就是名师李永乐老师所在的那所学校。

这里汇聚了全北京市最顶尖的高中生。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且不说脱颖而出了,哪怕只是不拖平均线的后腿也能算的上优秀了。

但是学霸肯定不会这么想。他们的任务显然不是不拖平均线的后腿,而是尽量去拉高平均线。

在那一年的高考中,李泰伯凭借语文138分、数学146分、英语140分、理综279分,总分703的成绩,摘得了北京2010年高考理科状元的桂冠。

在我看来,这分数跟全考了满分也基本上差不了多少了…

其实在高三的时候,李泰伯就因为综合能力突出而收到了北京大学保送资格的邀请。

考入清华北大是每位学子心中的最高目标。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泰伯放弃了这个名额。

在他看来,当获取保送资格时,他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清晰的规划,况且觉得年轻人应该经历更多的挑战,而且自己也有信心接受挑战”。

高考结束后,李泰伯由于对芯片和IT非常感兴趣,所以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大学的电子系。

同时,他还报考了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当然,也都被录取了,港大还为他开出了4年64万港币奖学金的待遇。

最终,在多方面权衡后,他选择了香港大学。

李泰伯的经历看似顺风顺水,但也应了“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话。有好事的媒体,开始“深挖”他被美国名校拒绝的消息。

原来,李泰伯曾经想去国外留学,并向11所外国名校提出了申请,但是全部遭拒。

在那个时候的教育舆论里,公知横行。他们迅速抓住了高考状元的这段经历,大做文章。

“应试教育的失败产物”、“书呆子”、“高分低能”…

一时间,连李泰伯带基础教育,瞬间被公知们喷了得一无是处。

他们举着“学习无用论”的大旗,声泪俱下地控诉应试教育的失败。

你别说,响应者还不少。

但你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追捧这种观念的人,基本上不是学渣,就是学渣他爸妈。

其实李泰伯决定报考国外名校的时候,已经是高二下学期了,时间本身就非常紧迫。

而且,他所申请的全都是全额奖学金的名校,难度极高。

不过我倒认为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没有哪位西方名流像“关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为他开具一封推荐信。

没能如愿进入国外名校的李泰伯,并没有消沉,反而更加刻苦。

在港大的第二年,他被批准成为麻省理工的交换生。随后,又申请去了英国剑桥大学,交换学习了一个学年。

在剑桥的这段经历中,李泰伯第一次穿上了白大褂,第一次用自己的所学去救死扶伤。

这段经历,也为他将来的求学之路埋下了伏笔。

,李泰伯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晒出了一张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取的通知书。

是的,他将在这里攻读医学-理学双博士学位。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今后医学的进步中,会有他的足迹。

MIT的出身,其实让李泰伯的前景和钱景都很好。对于他来说,面前有无数条阳光大道可以去走。

但是谦逊的性格和内敛的持重,还是让他选择了最理想主义的那一条。

潜心攻读医学,做基础科学研究。

这条看起来踏踏实实的路,固然最稳健,但其实也最不好走。

不过,相信以他的天资和勤奋,终有一天,定会成为他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之一。

『诚言呈语』每天趣谈教育新鲜事。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期待您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