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轻的时候,非常的崇拜郦食其,因为这是一个在史书记载中最有个性的儒生。遥想当年,史书记载,这个儒生虽然胸怀儒家大义,但却自始至终背着一个酒壶。而且来到别人的面前往往都是引吭高歌,持剑而立,颇有一种墨家墨子,还有儒家孟子的感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儒生他不仅放浪形骸,拥有哲学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活学活用,可谓是很多读书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儒生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却死在了韩信的手中,死于一场乌龙的和平谈判。

  正文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在与项羽对峙的过程中,他以身作则,自己主动吸引项羽的主力,然后让韩信等人偷袭项羽的盟友。在这样的作战效果之下,魏国赵国等主力部队全部被消灭,燕国很快也选择了投降。在当时只剩下了一个摇摆不定的齐国,就等着项羽和刘邦对他进行处理。那时候的刘邦已经打得有点受不了了,所以他需要尽快的解决项羽的队友,于是他决定派遣我们的主人公立时齐登场,让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搞定这个齐国君主。

  在书中记载,郦食其接下任务以后,二话不说就来到了齐国,只是简简单单的点出了天下格局,项羽孤立无援,刘邦越打越强,而且韩信勇猛无双,齐国如果不投降,只有死亡。结果齐王非常干脆利落的接受了投降,并且还邀请郦食其一起吃鱼。平心而论,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笔者还是非常惊讶的,这位儒生曾经不断的用自己的外交才能,影响刘邦的战局,但还从来没有像这一刻这么辉煌。他只用了简简单单两句话,就让齐国70多座城池全部都投降,这真的是一人之力,扭转天下颠覆大国。

  但可惜的是,有的时候历史似乎不允许一个人太出彩,所以当郦食其完成这个历史壮举以后,韩信不满足自己的功劳被抢夺,所以主动发起了攻击。由于齐王放下了武装,所以被打的猝不及防,于是他就责怪郦食其坑了自己,因此他逼迫郦食其赶紧去劝说韩信退兵。在历史记载中,郦食其没有能够让韩信退兵,他本人也被齐王给杀了。但其实在这一刻,齐王给了他一次挽救自己生命的机会,因为只要他站出去和韩信对话,那么,他的性命有可能会保留。

  但诡异的是,郦食其居然拒绝向韩信劝说阻止战争,而且当众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做了我能做的事情,而且我没有辜负任何人,信就信,不信就不信,你老子我再也不会跟你说一句话。这句话彻底刺激到了齐王,于是齐王就以最残酷的刑法,当着汉军的面把这位老人家给杀了。我们不知道,当时看到这位老先生被杀的时候士兵的表情,但笔者可以说,这应该算是司马迁文笔下的一个高潮,因为郦食其用自己的勇气,向世人表达出了一种儒生的态度。

  可能大家对于,郦食其突然之间死到临头的嘴硬不能理解,认为只要他能够把事情说清楚,一切还有转圜的余地。但其实仔细想想,当时的格局已经非常危险,韩信兵临城下,所有的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多说了。既然韩信已经背信弃义发动了进攻,那么和平将变得没有任何的可能,唯一的结局只剩下自己的性命,因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挡箭牌,然后让齐国短暂的阻止韩信的进攻。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以笔者自己的感觉,生命是可贵的,而且未来是美好的,基本上每一个人真的都不会愿意去送死。但是对于郦食其来说,他有着比死更重要的东西,他已经没有了青春,他也没有了所谓的荣誉,他只剩下了帮助刘邦建立起一个统一天下的信念。刚开始他自以为帮助刘邦平定了70多座城池,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荣誉。但是韩信把这一切给摧毁了,他将不再是那个胜利者,而是一个小丑。这对于一个刚刚取得胜利,但又转眼之间失去胜利,并且成为笑话的儒生来说,这是一种比死还要难受的事情。

  虽然他还能够苟延残喘并且活下去,因为韩信看在他的性命之上网开一面,但这么做,有可能会导致齐国的残余力量无法被消灭干净,甚至会影响到对齐国的战争。所以郦食其唯一的选择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轰轰烈烈的死去,最后让韩信赢得一个毫无顾忌的进攻姿态。所以历史级的死亡不是一种愚蠢,而是一种信念与坚守。

  结语

  每次读到郦食其的这一段,总感觉热泪盈眶,因为,他的那种信念正是我们这些读书人所缺失的东西,能够为自己的理想去死,而且还是在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狱的状态下,这样的儒生精神真的千古难得,仅凭这一段就足以颠覆大家对于儒生贬低的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