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輕的時候,非常的崇拜酈食其,因爲這是一個在史書記載中最有個性的儒生。遙想當年,史書記載,這個儒生雖然胸懷儒家大義,但卻自始至終揹着一個酒壺。而且來到別人的面前往往都是引吭高歌,持劍而立,頗有一種墨家墨子,還有儒家孟子的感覺。更爲重要的是,這個儒生他不僅放浪形骸,擁有哲學更重要的是還能夠活學活用,可謂是很多讀書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儒生形象。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卻死在了韓信的手中,死於一場烏龍的和平談判。

  正文

  根據史記記載,劉邦在與項羽對峙的過程中,他以身作則,自己主動吸引項羽的主力,然後讓韓信等人偷襲項羽的盟友。在這樣的作戰效果之下,魏國趙國等主力部隊全部被消滅,燕國很快也選擇了投降。在當時只剩下了一個搖擺不定的齊國,就等着項羽和劉邦對他進行處理。那時候的劉邦已經打得有點受不了了,所以他需要儘快的解決項羽的隊友,於是他決定派遣我們的主人公立時齊登場,讓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搞定這個齊國君主。

  在書中記載,酈食其接下任務以後,二話不說就來到了齊國,只是簡簡單單的點出了天下格局,項羽孤立無援,劉邦越打越強,而且韓信勇猛無雙,齊國如果不投降,只有死亡。結果齊王非常乾脆利落的接受了投降,並且還邀請酈食其一起喫魚。平心而論,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筆者還是非常驚訝的,這位儒生曾經不斷的用自己的外交才能,影響劉邦的戰局,但還從來沒有像這一刻這麼輝煌。他只用了簡簡單單兩句話,就讓齊國70多座城池全部都投降,這真的是一人之力,扭轉天下顛覆大國。

  但可惜的是,有的時候歷史似乎不允許一個人太出彩,所以當酈食其完成這個歷史壯舉以後,韓信不滿足自己的功勞被搶奪,所以主動發起了攻擊。由於齊王放下了武裝,所以被打的猝不及防,於是他就責怪酈食其坑了自己,因此他逼迫酈食其趕緊去勸說韓信退兵。在歷史記載中,酈食其沒有能夠讓韓信退兵,他本人也被齊王給殺了。但其實在這一刻,齊王給了他一次挽救自己生命的機會,因爲只要他站出去和韓信對話,那麼,他的性命有可能會保留。

  但詭異的是,酈食其居然拒絕向韓信勸說阻止戰爭,而且當衆說了一句驚天動地的話: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爲若更言!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我做了我能做的事情,而且我沒有辜負任何人,信就信,不信就不信,你老子我再也不會跟你說一句話。這句話徹底刺激到了齊王,於是齊王就以最殘酷的刑法,當着漢軍的面把這位老人家給殺了。我們不知道,當時看到這位老先生被殺的時候士兵的表情,但筆者可以說,這應該算是司馬遷文筆下的一個高潮,因爲酈食其用自己的勇氣,向世人表達出了一種儒生的態度。

  可能大家對於,酈食其突然之間死到臨頭的嘴硬不能理解,認爲只要他能夠把事情說清楚,一切還有轉圜的餘地。但其實仔細想想,當時的格局已經非常危險,韓信兵臨城下,所有的問題已經沒有必要多說了。既然韓信已經背信棄義發動了進攻,那麼和平將變得沒有任何的可能,唯一的結局只剩下自己的性命,因爲自己可以成爲一個擋箭牌,然後讓齊國短暫的阻止韓信的進攻。

  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以筆者自己的感覺,生命是可貴的,而且未來是美好的,基本上每一個人真的都不會願意去送死。但是對於酈食其來說,他有着比死更重要的東西,他已經沒有了青春,他也沒有了所謂的榮譽,他只剩下了幫助劉邦建立起一個統一天下的信念。剛開始他自以爲幫助劉邦平定了70多座城池,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榮譽。但是韓信把這一切給摧毀了,他將不再是那個勝利者,而是一個小丑。這對於一個剛剛取得勝利,但又轉眼之間失去勝利,並且成爲笑話的儒生來說,這是一種比死還要難受的事情。

  雖然他還能夠苟延殘喘並且活下去,因爲韓信看在他的性命之上網開一面,但這麼做,有可能會導致齊國的殘餘力量無法被消滅乾淨,甚至會影響到對齊國的戰爭。所以酈食其唯一的選擇只剩下了一個,那就是轟轟烈烈的死去,最後讓韓信贏得一個毫無顧忌的進攻姿態。所以歷史級的死亡不是一種愚蠢,而是一種信念與堅守。

  結語

  每次讀到酈食其的這一段,總感覺熱淚盈眶,因爲,他的那種信念正是我們這些讀書人所缺失的東西,能夠爲自己的理想去死,而且還是在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獄的狀態下,這樣的儒生精神真的千古難得,僅憑這一段就足以顛覆大家對於儒生貶低的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