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写作友人说:“很多人热衷线上社群学习,同时间加入3个以上社群的大有人在,可当中一半以上的人,不到3个月就放弃了。”

她发现无论什么社群,最终能够实现能力升级、思维进化的人,只有大概10%。

这番话引发我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相似环境、条件下,所取得的成绩却往往走向两个极端?

为什么有的人能力不断迭代,有的人却一直原地踏步?

我观察到生活中那些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人,其实具备了一些普通人所没有的优势。

更关键一点,我认为这些人比大部分人更早看透、掌握了为人成事的本质。

梳理了一番,我得出以下几点分析。

对“成功”的必要条件,你到底有什么误解?

01. 过分强调运气,忽略“能力才是成功基础”

前不久,内地艺人易烊千玺喜获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

其实早在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他便因饰演“李必”一角一度成为话题。

尽管演技遭受不少质疑,被嘲台词功底不行、人物表现技巧生涩,但必须承认他已经进军影视界。

这一次电影《少年的你》中的易烊千玺,用更扎实的表演打动了导演和观众,最终收获认可和尊重。

也许有人会说,易烊千玺的获奖,不过又是一个无脑粉丝造星大型现场,在公司的背景加持下,下足血本、搞好营销,不是什么难事。

总之,眼红的人只会数落,压根看不到别人的优秀。

而熟知易烊千玺的人,会被他的执着认真而打动。

无论是影视剧方面的深度参与,抑或是依仗多年功底在《这就是街舞》中的惊艳表现,这个偶像团体出身的少年,一步步用能力证明了自己。

易烊千玺曾说,为了打磨精湛舞技在练舞室度过了数不清的夜晚,当同年纪的小孩还在爸妈怀里撒娇时,他却在一遍遍地反复练习舞蹈动作。

练舞过程中数不清次数的骨折、腰伤等病痛,对小小年纪的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其实世间哪有一夜成名,不过都是百炼成钢;世间哪有佳玉天成,不过都是精雕细琢。

没有所谓好运,光鲜背后其实是日复一日的练习和严苛到变态的极致打磨。以为别人的成功总有外界因素,忽略成功者所付出的努力是片面狭隘的。

大部分这样想的人,是在逃避自己的失败,既不想承认不够努力,也不愿正视能力的不足。

于是下意识地向外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对他人成功持片面看法就是一个极佳的宣泄出口。

对成功者的付出越加轻视,越对无能的自己心安理得。

其实,他们不羡慕别人的成绩吗?他们不想被人称赞、认可,当成榜样吗?

并不是的。只是更多时候,他们没看清成功的底层基础是不间断的刻意练习,他们停留在幻想上而没有行动,没有真正踏出一步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久而久之就认为他人的成功总有外力因素,而忽略了能力这一关键。

所谓背景加持,其实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的,是能力。

02. 以为用间歇式努力,就可以快速成事

有一类人,渴望成功也努力过,但到某一个阶段却不再用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面对成功总找不到方向、看不清形势,也对未来一片迷茫。

在某读书会上,有人说:“一个人的能力究竟是怎样习得的?其实是靠刻意练习练就的,长时间的持续练习,亦即古人所说的‘唯手熟尔’。”

有追求有行动比干说不练强,但行动与持续性地行动却又生出极大差别来。

前同事中,月入5万的小胡,跟只拿1248元的小王,便是活生生的对比。

胡、王二人是某银行资深客户经理。今年3月,小胡依然月入5万,而小王只拿1248块。两人8年前同时入行,无论是资历、经验、机会、平台都相差无几,可如此对等的两人却在8年后生出极大差距。

小胡优点在于踏实虚心学习行业诸多业务知识,时刻不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在签下人生第一笔千万级别销售额的订单后,小胡业务能力开始被上层领导关注到。

能力出众的小胡,曾一年完成高达数个亿的任务指标,公司还专门成立了区域业务小组由他任负责人。

多年来小胡每隔一段时间就主动申请下到各个销售网点,收集、调研第一手客户资料,不断地根据现实情况,迭代升级自己的业务能力。

对业务他已是熟稔于心,就连总部领导都知道小胡经手业务签约率极高,差错率近乎于零。

小胡的法宝不过就是“唯手熟尔”,无论位置怎样变化,但绝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正是在这种高度重复又极其自律的状态下,他的能力一次又一次升级,事业也走向更高的平台。

相较小胡,小王就逊色得多。

小王曾经也做事思路清晰,灵活变通之快每让人惊喜。可后来王某放松了,自以为能力出众又一味地满足现状,工作上得过且过,生活中不思学习。今天的事明天再说,今天的活明天再做。

一次次“明天再说”让王某对行业新开发的业务产品懂得越来越少,信息收集越来越不及时。入行5年后被公司区域业务团队除名,下放到片区驻点负责推广业务,收入也直线下降。

胡、王二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间歇式努力和持续性奋进,高下立判。

有人抱怨,为什么努力了却得不到结果;为什么水平差不多却唯独自己没得到赏识?总有人不满现状,觉得努力被辜负了。请回想一下,你极致努力了吗?你有坚持在寻求进步吗?你有认准目标后克服障碍去实现吗?

间歇式的踌躇满志,怎么可能实现梦想?成功有难度,但当你把精力都放在目标上时,一定比别人多一点机会多一分可能。

鲁迅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而已”。事上勤奋其实不高深,只需要坚持每天做好该做的,静待积累的力量使你脱胎换骨即可。

可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果连勤奋都做不到,我们又拿什么和别人比拼?

所谓自主者天助,普通人也有机会实现心中梦想证明自己,而唯一能够增加成功几率的就是每一次的极致践行。

实现梦想要躬身入局亲自去做而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如果你不想尝试又只会过嘴瘾,那不如没有梦想。

要及时去行动,持续地去行动。总把一件事情拖到第二天,迟早有一天会发现有很多想做的事,可余生已经不够用了。

做任何事领先的秘诀都是,尽快开始,持久不停。

成事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怎样的?

01.建立规律问责制,助你高效成事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成事,原因是在于没有正确地将自身能力最大化,以在最短时间内对所做的事产生积极影响。

大多数人要么是不行动,要么是没有计划、没有体系地行动。

诚然,那些做成事的人更懂得如何思考以及如何正确地践行。

而一个人能够更快地做出成绩,首先在执行上就比常人更高效、更深入。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全球执行领袖克里斯.麦克切斯尼在《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一书就曾提出,善于建立规律问责制以更高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在日常做事中,机械性重复某个行为并不能给你带来更多实际效益。只有在过程中不断回顾各项工作,从中完善不足之处,才不致于陷入疲于应付各种紧急事务的恶性循环中。

(1)定期回顾践行计划,并做计分评价

比如回顾一个周期内的写作践行方案,可以从字数、写作时长、质量等多个角度对其评价打分,针对每一个角度观察完成情况,尽量做详尽的情况说明,必要时可以建立践行回顾表格,有针对性进行记录。

(2)重点关注不足点,逐一进行分析

善于深入回顾自己的践行计划,最大好处在于发现践行计划中的漏洞。所谓人无完人,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而深入思考自己践行方案上的细节,分析出其中需要迭代升级的部分,有助于消除践行计划的滞后性,提高成功几率。

(3)思考替代方案,做出新计划

分析不足的最终目的,是用更优解来消除此前的障碍。知道哪些做法效果不佳,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新计划。

比如发现读书时效率不高,是因为受到外界过多干扰导致精力不集中而无法专注阅读,那么分析后就可以针对干扰源做出有效规避,例如读书前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等。

及时发现缺陷有助于改正践行方案,这样努力才不致于白费,成事几率自然要大得多。

02.巧用关键少数原则,做最重要的事

不同于定期问责制,在如何更加卓有成效地做出成绩这点上,《深度工作》一书作者卡尔.纽波特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建议。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有的活动或行为,其实都在不同程度地消耗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要快速成事,只有尽可能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实质回报更多的事情上。

这是建议我们学会恪守关键少数法则。

关键少数原则是指,在大部分日常情境中,一个事件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这提醒我们,最重要的20%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同理可得,一个人追求成功可能会做很多事,但最终决定成功的往往是所做事情中的2-3件。

那么,专注地做好起决定性作用的2-3件事,可以带来最大益处。

首先,我们应找到成功事件最基本的落脚点。

譬如写作,无论学多少技巧,听多少课程,最终能提升写作能力的,一定是动手去写,只有写了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次,毫不犹豫停止低价值努力。

在践行时,不妨运用定期问责制分析不足,判断哪些部分对达成目标作用最小,果断停止这些行为,将时间精力转到最重要践行动作上;

最后,还要灵活运用关键少数原则。

践行关键少数原则,不是抓住一个最重要的目标不变而埋头苦干,要警惕“最重要的关键点”也可能成为“最不关键点”。

当“最重要关键点”发生变化,适当总结调整践行方案,也是灵活运用关键少数原则中“要事第一”的体现。

用80%的精力时间,专注于20%影响大局的事情上,往往这就是成事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