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在辅食阶段的食用状况不佳,进入1岁后,仍以奶类为主要营养来源,但这样做,将让孩子无法摄取足够的营养素,不仅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也将影响肠道健康,进而衍生腹胀、便秘、腹泻等问题。

想让孩子在1岁后,能顺利衔接成人食物,在1岁前就要训练吃辅食。对于满1岁幼儿仍未能适应以一般食物为主餐时,不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营养不够,于是继续以奶类为主食,但这样无法让孩子摄取足够的营养素,也会影响咀嚼吞咽的能力发展。

衔接成人食物不佳的过渡做法

父母在过渡时期可以这样做:如果1岁以上幼儿,依然1天吃5次奶,每次180 c.c.,早晚两次奶的量不减少,但白天3次的奶量,每次各少15c.c.,这15c.c.就用多吃一口饭代替,以1周的时间训练每次少15c.c.的奶量,到下一周时,再练习少喝15c.c.,多吃两口饭代替少掉的30 c.c.,逐步减少奶量并累积饭量,用180c.c.除以15c.c.等于12周,也就是说,只要父母耐心花上数周的时间,总是能让孩子白天喝3次奶的习惯消失,改以吃正餐搭配点心的饮食模式。

为符合儿童的营养及热量需求,健康的饮食模式应为一天吃三餐加两次点心,点心在两餐之间供应,且与下一餐相隔两小时,否则会让孩子吃过点心,到正餐时间仍有饱足感而不想吃饭。

喂食困难非因病而起,4方式改善状况

然而,无论父母多么用心在孩子的饮食下功夫,总是有些孩子的进食状况不佳,让父母操心不已,满1岁的孩子,体重约有10公斤,每日应摄取热量约1,000大卡,如孩子没有吃到这个量,可视为喂食困难。通常主要照顾者会说孩子不吃饭、不愿意吃,或是偏食、挑食,孩子偏食挑食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只吃爱吃的,一种是都不想吃,有的孩子则是对吃饭没有兴趣,只顾着玩而不吃。担心的父母总会带孩子就医,想要确认是否孩子有什么病,其实真是有病而不吃的比例很低,倒是曾经有进食不佳的经验,如:被呛过、被放过鼻胃管等,在心里留下了阴影,而影响了食欲。还有一种值得玩味的状况是,其实孩子进食状况不错,但家长觉得孩子吃得少,像这类家长就须了解怎样才是适合孩子的饮食模式。

若孩子有喂食困难的状况应如何改善:

1.每次用餐控制在30分钟内且不强迫进食:时间一到,就把餐食收走,还要吃就得等到下一餐,父母一定要舍得这样做,坚持收走就是收走,直到下一餐才有东西吃,中间也不额外多给零嘴。不用担心孩子饿肚子而一直哄着吃饭,其实孩子并不会因为这样把自己饿坏,反而日后会逐渐学会要把握用餐时间,不然又要饿肚子了。

2.在固定的位置上用餐:父母不要追着孩子喂饭,让孩子养成在固定位置吃饭的好习惯,也能避免孩子边吃边跑可能发生意外噎到的机会。

3.接受新食物前必须反复尝试:根据统计,孩子面对新食物有可能需要尝试10次才会接受,因此父母必须反复尝试,这一次不吃,下一次再试,不能因为孩子拒绝一次,就当他不爱吃,之后不再提供尝试机会。

4.不拿食物当奖惩工具:无论孩子吃与不吃,都不应该拿食物当奖惩工具,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孩子挑食偏食,甚至学会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投机取巧。抱持中性立场,才能让孩子单纯看待食物。

父母用多一点的耐心陪伴,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调整孩子的用餐习惯,让他受愉悦的用餐气氛并累积进食的美好经验,父母应与大人、小孩一起用餐,在孩子前面,以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样,吸引孩子产生也想要吃的兴趣,随着年龄增长,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制作或是逛市场采买等,提升对进食的兴趣,而不再轻易排斥吃饭这件事。

小心!不好好吃容易引发疾病

孩子不能好好吃饭,通常不是因为有病的关系,可是没能建立好的饮食习惯,无法从适量的饮食中均衡摄取充足的各式养分,不仅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也将影响肠道健康,进而衍生腹胀、便秘、腹泻等问题,便秘是少吃纤维食物与喝水少所致,甜食吃太多容易胀气或拉肚子,甚至有胃食道逆流,让1岁的孩子喝太多液体,小心会造成溢奶,这些症状将让孩子没有食欲,更加重营养摄取不均衡的问题,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同时,也可能因此影响亲子关系。

饮食种类选择少,势必无法均衡摄取各种营养素提供生理运作,唯有通过多样性的食物,才能提供多种营养素,关于均衡饮食,请父母以身作则,广泛食用各种食物,不以个人喜好让餐桌上总是出现或见不到某些食材。

父母为孩子准备餐点,将每日应摄取的6大类食物:全谷杂粮、豆鱼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坚果种子等,依每日应摄取的份量转换成体积,同时提出口诀,容易落实于每一餐。口诀中的拳头大、一手掌,就用孩子的拳头、手掌大小去拿捏份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