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当你的孩子去了这些地方,都仍然不会“回心转意”的时候,这个时候强迫他去学习,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和孩子好好谈一谈,看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顺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培养,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社会,给有兴趣的人提供了众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作为农民,朱之文喜欢唱歌,就是“不务正业”,但是他却成了农民歌唱家。有人说,当孩子不愿意学习时,带他去北大清华校园看看,看看绿树成荫的校园,感受北大清华的文化,可以帮助孩子重拾学习的兴趣,我觉着这种建议是想当然了,因为那种死活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属于“无动力”的最低级的孩子,你最应该带他去这些地方:。

  作为一名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自认为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学生的经验,但是,至今对一种学生误解:不愿意学习的学生!

  如果你愿意学习,老师有很多方法帮你学好,但是如果你压根就不愿意学习,似乎谁也没有办法,因为你根本就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在现在的形势下,老师更不可能过多的干预,因为一旦干预,孩子不仅可以直接跟老师干架,还可能出现离家出走、甚至更严重的行为,到那个时候,老师可能会百口难辩,即使不是你的原因,你也会惹“一身骚”。

  所以,当孩子不愿意学习时,指望学校和老师,基本上是没用的。但是,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总不能放弃吧,有家长就开始“有病乱投医”,比如带着孩子去北大、清华旅游。

  每一年暑假,北大清华的校园都比旅游景点还热闹,带着孩子来旅游的家长或者团体,络绎不绝,需要提前预约,他们来这里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孩子学习的斗志,帮孩子树立学习目标,但是这样的游览,管用吗?

  我带过很多学生,他们都去游览过北大清华,说实话,对于多数学生而已,没有任何意义,当然极个别的学生,是有用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区分孩子的动机类型

  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情,或者不喜欢做什么事情,最根本的来源于孩子的动机!比如炎热的夏天,你带着孩子出去旅游,孩子一步也不想走,这个时候,你告诉他去买个冰激凌,结果他飞速地跑去,同样一个时间和地点,孩子出现两种不同的表现,而这里面的那个“魔力”就是——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别。

  1、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 和 Ryan,1985)。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Vallerand(1997)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了解刺激型、取得成就型、体验刺激型。

  这三种类型实际上是三个层次,是层层提高的,其中最高的就是“体验刺激型”,举个例子,男孩为什么沉迷于手机游戏?是因为他能体验刺激,能获得成就,比如“吃鸡”,如果他怎么学都不会,或者一开始就被人“打死”了,这个孩子可能就不会喜欢打游戏。

  2、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自我决定理论根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把外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外在调节型、摄入调节型和认同调节型。

  这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层次,层次递进。比如有的学生,根本不喜欢学习,没有学习的兴趣, 但是他依然会学习,因为学习可以帮他找一份好工作,或者可以让他避免尴尬,被别人瞧不起,或者渴望成为一个学习好的学生,从而获得大家的夸奖或者尊重。

  3、无动机: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这类学生,对学习无任何兴趣,也不愿意去改变,在教室里,他们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又不得不呆在教室里,所以就在教室里睡觉或者从事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渣”。

  无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这是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是无动机的学生,最高层次的是有内部动机的学生。

  二、不想学习的“熊孩子”,往往都是家庭错误的养育方式造成的

  对于不想学习的学生而已,他们并不只是因为自制力差,是复杂的原因导致的。主要体现在:

  1、过度溺爱,没有认识的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他们而言,“好好学习”不是来自内心的诉求,而是外部的一道命令,是为父母学的,而不是为自己学的。这样的孩子,很多从小就被溺爱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根本不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溺爱和家庭经济情况没有必然的联系, 富人家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是穷人家的孩子, 也同样可能出现,而且一旦出现,就会是“灾难性”的。

  2、过度打击,没有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

  在“骄傲使人落后”的教育理念中,家长是很少鼓励孩子的,当孩子获得成就无法得到认可时,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

  昨天,我家孩子学习钢琴,因为面临考级,老师对于孩子要求很高,孩子一周上一次课,其他几天在家每天练习1个小时,结果这次上课时,老师说他练的还没有达到要求,孩子妈妈就批评了他,结果孩子委屈的哭了,因为他已经练好了手型和背谱,孩子还说,就只看着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进步,这让我感触很深,确实对于孩子不能急于求成,如果能像一两岁时,他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我想孩子就好更好,当孩子越来越大了,我们却越来越吝惜对孩子的鼓励了。

  3、不恰当的表扬方式,磨灭了孩子的求知欲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金钱来鼓励孩子,比如孩子阅读30分钟,给他多少钱。这种方式,很可能是对孩子的一个退残。

  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外在动机并不能全部促进内部动机,有时候会削弱内在动机,用物质奖励这种外在动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它会让孩子认为是为了完成某种行为而获得奖励,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和感受而获得奖励。用金钱进行刺激,一开始是有效的,但是总有一天会失效,而且无法挽回。

  学习,需要好奇心,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但是我们的家长,却喜欢培养“乖孩子”,对于孩子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不断进行摧残,从而最终培养出一个“无欲无求”的孩子。

  三、对于“无动力”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孩子越来越大,当家长发现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时,就开始着急了,尝试很多方法,但是都很难成功,对于这种孩子,家长和老师往往都无能为力。

  有人说,当孩子不愿意学习时,带他去北大清华校园看看,看看绿树成荫的校园,感受北大清华的文化,可以帮助孩子重拾学习的兴趣,我觉着这种建议是想当然了,因为那种死活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属于“无动力”的最低级的孩子,你最应该带他去这些地方:

  第一,带孩子去飞机场、车站等。

  考研名师张雪峰曾经说过一段话,我觉着很认同,当孩子不愿意学习时,带他去四个地方,第一是汽车客运站,第二是火车站,第三是高铁站,第四是飞机场。你在长途汽车站看看那些挤大巴车的人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抽什么烟,是什么样的素质。然后再到火车站去看看,到高铁站看看,到机场看看。然后你就想,自己未来想成为哪一类人。

  第二、带孩子去工厂。

  假期,给孩子找份工厂打工的工作,让他体验一天,也比你说多少都重要。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当你之所以努力学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干农活。我依然很清晰地记得,七八岁开始,每年割麦子的季节,天还不亮就被父母喊起了,不吃饭去割麦子,因为只有早起才能把麦子割起来,否则麦子就会掉到地里,就这样一直干到10点左右才回家,又困、又饿、又热、又痒,这样的生活体验,让我发誓不再去割麦子,不再干农活,所以好好学习,学习苦的时候、累的时候,想一想这一段生活经历,就不觉着苦和累了。

  “如果你不愿意学习的苦,那就要吃生活的苦”,对于“无动力”的孩子,致力于培养他的“内在动力”有点不切实际,先用“外在动力”来刺激他,也许是最现实的做法。

  第三、正视孩子,因材施教。

  当然,也要正视孩子,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学的料”,家长如果前10年没有用心培养,后面却处处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对于孩子是不公平的,你可知道人家孩子优秀的背后,家长付出了多少?

  所以,当你的孩子去了这些地方,都仍然不会“回心转意”的时候,这个时候强迫他去学习,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和孩子好好谈一谈,看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顺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培养,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社会,给有兴趣的人提供了众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作为农民,朱之文喜欢唱歌,就是“不务正业”,但是他却成了农民歌唱家;那些通过直播、做饭甚至打游戏成功的人,也比比皆是,所以不要老是用老眼光看待问题。

  如果孩子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刺激,他就更接近于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