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拉丁語和俄語中,用“soybean”表示大豆,發音源自中國的“菽”。《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爲:“大豆是中國文化基礎的五穀之一。”大豆原產中國,營養豐富,用途廣泛,已有5000多年的種植史。

豆腐發明後,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曾品嚐過,對它的喜愛超越了地域和品味的限制,得到了全球食客的認可,有“國菜”之譽。

上圖_ 《五帝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

源自中國 歷史悠久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鞠五種,撫萬民,慶四方。”鄭玄註釋:“五種,黍稷菽麥稻也。”說明黃帝時期已經開始種植大豆了。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爲:“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相傳淮南王劉安煉製長生仙丹時,發現了豆乳可凝的特徵,從而發明了豆腐。

李時珍熟識豆腐的製作:“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爲之。造法:水浸、鎧碎、去渣、煎成、以鹽滷汁或山礬葉酸醋澱,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末收之。大抵得鹹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耳。”

上圖_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

“豆腐”之名,首次出現於五代文人陶谷在《清異錄》中,文稱:“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爲小宰羊。”元朝農學家王禎在《農書》中坦言:“大豆爲濟世之谷,……可做豆腐,醬料。”事實說明,豆腐是勞動人民長期探索、經驗積累的產物。

研究表明,大豆富含蛋白質,其表面附着羧基和氨基。在水的作用下,蛋白質顆粒表面形成一層帶有相同電荷的水膜膠體。鹽滷中集聚着以鈣、鎂等離子爲主的電解質,在水中電解質分成帶電的正負離子,通過水化作用,這些離子剝奪了大豆蛋白質的水膜,以致沒有足夠的水溶解蛋白質,而金屬離子抑制了蛋白質表面的電荷斥力,造成蛋白質溶解度降低,生產顆粒沉澱,形成豆腐。豆腐味美可口,價廉物美,是它廣受好評的主要原因。

上圖_ 陶谷,本姓唐,字秀實,邠州新平人,北宋大臣

藥食同源 倍受重視

陶谷將豆腐和羊肉相提並論,並不過分。化學分析證明,大豆含有蛋白質、氨基酸、植物性脂肪、膽黃素、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以100克爲單位,豆腐蛋白質含量爲8.1克,羊肉蛋白質含量爲14.6克,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只有65%,而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到了92%以上。正因如此,豆腐被人們稱爲“植物肉”。

大豆蛋白能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有效預防結腸癌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大豆中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必需的,是糧食中唯一接近全價蛋白的優質蛋白,大豆氨基酸中的賴氨酸能夠增進食慾,促進兒童生長發育。此外,研究證實,豆腐中含有皁苷,能夠清除體內自由基,具有抗癌、抗血栓的功效。

上圖_ 古人在廚房的工作壁畫

豆腐中的大豆異黃酮有益於抗氧化、抗急性心肌缺血、抗溶血等方面,其中三氫基異黃酮能在惡性腫瘤孕育過程中,可以阻滯血管增長,延緩或阻止腫瘤惡化。大豆異黃酮和大豆蛋白同時共存,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據調查,常喫大豆的日本人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生率,比少喫大豆的美國人低4倍。

中醫認爲豆腐味甘性涼,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效果。明朝醫書《食物本草》記載着豆腐醫治飲酒過度的偏方:“飲燒酒過多,遍身紅紫欲死,心頭尚溫者,熱豆腐切片,滿身貼之,冷則換,甦醒乃止。”豆腐養生保健的功效,是它長期受寵的根本動力。

上圖_ 蘇軾,世稱蘇東坡

豆有“十德” 文化傳承

人們愛喫豆腐,還注重它的文化。北宋文豪蘇軾嗜食豆腐,有詩讚曰:“煮豆作乳脂爲酥,高燒油燭斟蜜酒。”他創制的“東坡豆腐”享譽一時。南宋詩人陸游也喜食豆腐,常用它待客,他讚美豆腐:“濁酒聚鄰曲,偶來非宿期。拭盤推連展,洗釜煮黎祁。”元朝詩人鄭允瑞寫有《豆腐》詩一首:“種豆南山下,霜風老莢鮮。磨礱流玉乳,煎煮結清泉。色比土酥淨,香逾石髓堅。味之有餘美,五食勿與傳。”從色、香、味、美等角度誇讚豆腐。

明初學者謝應芳好禪,古稀之年通過豆腐悟得“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的禪機,由此豆腐得了“素醍醐”的美名。明末名儒劉宗周以豆腐修身,克已寡慾,“日給不過四分,每日買菜腐一二十文”,爲人卻清廉果敢,屢次抗疏直言,時人稱“劉豆腐”。

上圖_ 謝應芳元末明初學者

清初文學家褚人獲在《堅瓠集》中稱頌豆腐:“水者柔德,幹者剛德。無處無之,廣德。水土不服,食之則愈,和德。一錢可買,儉德。徽州一兩一盌,貴德。食乳有補,厚德。可去垢,清德。投之污則不成,聖德。建寧糟者,隱德。”古代儒士有着甘於清貧,潔身自好,不畏強權的精神追求,與純潔的豆腐產生了共識,並以食豆腐磨礪意志,踐行理想。

南宋詩人楊萬里首創了以豆腐爲題材的散文《豆盧子柔傳——豆腐》,後人紛紛效仿。古典小說中,《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儒林外史》都有與豆腐有關的情節,《紅樓夢》和《儒林外史》涉及豆腐的描寫多達數十處。豆腐跨界成爲文化,影響力自然與日俱增,加深了人們對豆腐的喜愛之情。

上圖_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

製作多樣 流傳海外

豆腐可熱食,可涼拌,可火鍋,可作餡,可煮炒燉煮,也可葷素搭配,堪稱“百搭”食材。以豆腐爲原料的菜餚多達數千種,涵蓋了全國各地,如四川“麻婆豆腐”、江蘇“鏡相豆腐”、吉林“砂鍋老豆腐”、廣東“蠔油豆腐”、山東“鍋塌豆腐”等,主輔皆宜,別具風味,不一而足。

宋朝時期,豆腐傳入朝鮮。天寶十年,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將豆腐製作技術帶到了日本,深刻改變了當地的飲食結構,鑑真也被奉爲豆腐製作的祖師。1782年,曾谷川本出版了《豆腐百珍》,介紹了100多種豆腐烹飪食譜。18世紀,豆腐傳入歐美和非洲。如今,豆腐在日本、韓國、泰國和越南等國成爲主要食物之一。豆腐有了國際範,變成了中華美食的響亮名片。

上圖_ 《事物原會》是清代汪汲創作的類書

豆腐做的是方便,喫的是美味,看的是悅目,說的是典故,難怪清朝名醫汪汲在《事物原會》中感嘆:“腐乃豆之魂。”隨着現代化工業技術的出現,出現了海綿豆腐、咖啡豆腐、蔬菜豆腐、雞蛋豆腐、牛奶豆腐等新品種。不過豆腐雖好,也不能多喫,它的嘌呤含量高,痛風病人記得忌口哦。

參考資料:

陳忠明 《豆腐文化面面觀》

張文樸 《豆腐解讀》

通慶樓主 《中國食文化四大貢獻之一——大豆及豆腐》

洪光柱 《漫話豆腐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