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乘机发兵干涉。齐国大军进入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杀死燕王哙和相国子之,洗劫了燕国都城,踏着燕国军民的血泪,将抢夺的金银珠宝等财产装满一车又一之,运回国内。在燕国濒临灭亡之际,赵国、秦国等出兵干预,齐国才从燕国撤兵。


当时,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国公子姬职,在赵国军队的保护下,回到燕国,继任燕国新的国王,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借助赵国的力量,很快平定了内乱,稳定了国内局面,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然而,当时的燕国,历经内乱的冲击和齐国的洗劫,整个国家已是千疮百孔,人口骤减,经济崩溃,堪称绝望。

燕昭王对趁火打劫的齐国恨之入骨,立志复仇。

当时的齐国正值强盛之时,与商鞅变法后强大起来的秦国,胡服骑射后正在崛起的赵国鼎足而立,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国力之弱小,即便与已经衰落的韩、魏两国相比尚且不如。在遭遇内乱冲击和齐国洗劫后,燕国更是雪上加霜,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根本没有任何与齐国抗衡的资本,更不用说复仇了。

因此,燕昭王暂时放弃仇恨,选择与齐国交好,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储备国力,静待时机。在乐毅等人的辅佐下,燕国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韩国、魏国进攻楚国。

公元前298年-前296年,齐国联合韩国、魏国连年进攻秦国。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亡宋国。

齐国的军事行动引发了秦、赵、韩、魏、楚五国的不安,燕国趁机游说列国讨伐齐国。

公元前284年,燕、秦、赵、韩、魏五国组成五国联军,讨伐齐国。五国联军在燕国统帅乐毅率领下,连续攻下齐国城池70余座,把齐国打到灭国的边缘。“你活该呀,齐国人,让你入侵我大燕国,杀我人民,夺我财产,今天也让你尝尝国破家亡的滋味”。虽然齐国将领田单重整齐国,收复失地,挽救了齐国,但齐国已经元气大伤,开始衰落。

燕国终于报仇雪恨,洗刷了齐国给燕国带来的耻辱,这场复仇之战不可谓不成功。

然而,齐国的衰落并没有给燕国带来任何实质上的利益,反倒是给他人做了嫁衣,给燕国带来了灾难,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五国伐齐前夕,楚国已经走向衰落,韩国、魏国只能被动挨打,战国已经形成秦、齐、赵三国争霸的格局。三个强国,相互牵制。如果哪个国家敢发动灭国战争,必然遭致另外两个强国和其他国家的联合攻击。曾经燕国内乱,齐国乘机入侵。秦国、赵国很快做出反应,重兵压境,威胁齐国,齐国不得不从燕国撤军,燕国因此逃过灭国的灾难。虽然秦国连年发动对楚、魏、韩三国的进攻,但都是步步蚕食,不敢将步子迈得太大。即便如此,仍然多次被各国联合进攻。如果不是有函谷关天险保障,秦国不知道被灭多少次了。

因此,无论是秦国、赵国还是齐国,想要对外发动战争,他们首先得考虑另外两个强国的态度。要么联合对方,要么让对方保持中立,也就是我们说的“远交近攻”。在强国的相互牵制下,列国之间虽然有战争,但总体上还是维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燕国国力弱小,无力争霸,只能谋求自保。在秦、齐、赵三强鼎立的格局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灭掉燕国必然遭到另外两个强国的反对,因此燕国本身是相对安全的,最多就是失去一些领土,但不致于被灭国。如果燕国外交政策运用得当,还可以利用三国争霸,寻求盟友的支持中,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正是在强国争霸的时代,弱国的生存策略。

在这里,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两千年后,有个国家C国。C国领土广袤,人口世界第一,但耐何科技落后,加之外敌的入侵和内战的冲击,整个国家千疮百孔,国弱民穷。当时,有两个超级大国A国和R国,他们是两个对立的阵营。C国和A国发生战争,R国就在后面支持C国,C国和R国发生战争,A国就悄悄支持C国。因此,尽管A国和R国都可以吊打C国,但因为相互牵制,在与C国发生战争时,他们需要考虑彼此的态度,导致他们不敢全面发动对C国的战争,而C国也正好利用这些机会和平崛起。


随着五国伐齐成功,齐国走向衰落,完全失去了称霸的资本。秦国再无后顾之忧,准备集中力量对付赵国。公元前260年,秦国举全国之力,调集上百万军队,与赵国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战略性决战,全歼赵国主力,扫除了最后一个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强敌,秦国的东进之路上再无对手。弱国的生存之道最好的就是利用强国之间相互牵制,借力打力,谋求自保甚至从中谋利。但前提条件就是你借助的力量需要能够与敌对力量是对等的,或者差异不大。齐国、赵国衰落后,天下诸国再也没有能够制衡秦国的力量。燕国借力打力,从中谋利或者谋求生存的机会已经完全消失。到了这种程度,国力弱小的燕国,只能坐等秦国打到家门口,走向灭亡。毕竟,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谋略实际上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五国伐齐,洗刷了燕国被齐国洗劫的耻辱,但从经济上来看,燕国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从军事上来看,燕国也是损兵折将,国力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提升。而齐国的衰落,也间接导致赵国的衰落,秦国一家独大,燕国失去了在乱世中制衡强国,谋求生存的最后一丝希望,只能坐等秦军打到家门口,直面死亡的气息。公元前222年,秦国进军辽东,燕国灭亡。这样的结局,难道是雄心勃勃立志报仇雪恨的燕昭王希望看到的吗?

话说到这个程度上,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事关国家的外交方针上,民族恩怨和国家利益,谁为重谁为轻?

英国帕麦斯顿勋爵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我们没有永久的朋友,我们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我们的利益是永恒不变的,这些利益才是我们应当遵循和追求的”。无独有偶,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华盛顿在他总统任满后发表的《告别词》中也讲过类似的话,“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帕麦斯顿勋爵和华盛顿的讲话事实上强调了国家的外交方针应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而不应该把民族恩怨上升到国家层面。他们认为,那些把人民感情和国家意志绑架在一起,把民族恩怨上升到国家关系的行为显然是非常愚蠢的,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燕昭王联合秦、韩、赵、魏四国攻打齐国,或许是单纯为了复仇,或许是他有信心灭了齐国,想借助齐国资源壮大燕国。但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五国伐齐对燕国来说都是一场灾难,是完全背离燕国利益的行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传承,可以很好的启迪着后人。舍其糟粕,取其精华,方便在前进的路上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V国地处中南半岛,曾经遭遇A国入侵。几百万军民在战争中死亡,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几十年以后,V国却选择与A国全面合作。C国获知后一脸迷茫,大呼,“你们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啊,A国曾经给你们带来如此大的伤害,你还要和他合作吗”。或许C国并不明白,V国并没有忘记过去的仇恨,他们只是更看重国家的未来。通过与A国合作,V国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资,学习先进的工业技术,这是符合V国国家利益的选择。

同时,与A国合作,还可以借助A国的力量制衡C国。V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一直想要吞并整个中南半岛。任何一个国家旁边出现了一个强国,无论这个强国有没有入侵这个国家的打算,从理论上来讲,来自这个强国的威胁就已经产生了。C国与V国相邻,不可能坐视V国崛起,更不会容许他称霸中南半岛。C国与V国曾经就因为V国想要吞并中南半岛上的其他国家而大打出手,暴发了惨烈的战争,从此由朋友变成敌人。


V国很清楚,C国必将是其崛起道路上的最大威胁。而A国本土与V国本土相隔万里,矛盾相对较少。再加上,A国与C国也是矛盾重重。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V国还可以借助对付C国为由从A国获取更多的好处。甚至有传言说,V国打算租借一个海港给A国,把A国经济利益和V国捆绑在一起,以此震慑C国,让C国不敢随意对V国动手。

总而言之,国家的外交方针应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而不应该把民族恩怨上升到国家层面那些把人民感情和国家意志绑架在一起,把民族恩怨上升到国家关系的行为显然是非常愚蠢的,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