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國乘機發兵干涉。齊國大軍進入燕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們殺死燕王噲和相國子之,洗劫了燕國都城,踏着燕國軍民的血淚,將搶奪的金銀珠寶等財產裝滿一車又一之,運回國內。在燕國瀕臨滅亡之際,趙國、秦國等出兵干預,齊國才從燕國撤兵。


當時,在韓國做人質的燕國公子姬職,在趙國軍隊的保護下,回到燕國,繼任燕國新的國王,是爲燕昭王。燕昭王藉助趙國的力量,很快平定了內亂,穩定了國內局面,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然而,當時的燕國,歷經內亂的衝擊和齊國的洗劫,整個國家已是千瘡百孔,人口驟減,經濟崩潰,堪稱絕望。

燕昭王對趁火打劫的齊國恨之入骨,立志復仇。

當時的齊國正值強盛之時,與商鞅變法後強大起來的秦國,胡服騎射後正在崛起的趙國鼎足而立,是當時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在戰國七雄中,燕國國力之弱小,即便與已經衰落的韓、魏兩國相比尚且不如。在遭遇內亂衝擊和齊國洗劫後,燕國更是雪上加霜,已經到了難以爲繼的程度,根本沒有任何與齊國抗衡的資本,更不用說復仇了。

因此,燕昭王暫時放棄仇恨,選擇與齊國交好,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儲備國力,靜待時機。在樂毅等人的輔佐下,燕國迅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公元前301年,齊國聯合韓國、魏國進攻楚國。

公元前298年-前296年,齊國聯合韓國、魏國連年進攻秦國。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亡宋國。

齊國的軍事行動引發了秦、趙、韓、魏、楚五國的不安,燕國趁機遊說列國討伐齊國。

公元前284年,燕、秦、趙、韓、魏五國組成五國聯軍,討伐齊國。五國聯軍在燕國統帥樂毅率領下,連續攻下齊國城池70餘座,把齊國打到滅國的邊緣。“你活該呀,齊國人,讓你入侵我大燕國,殺我人民,奪我財產,今天也讓你嚐嚐國破家亡的滋味”。雖然齊國將領田單重整齊國,收復失地,挽救了齊國,但齊國已經元氣大傷,開始衰落。

燕國終於報仇雪恨,洗刷了齊國給燕國帶來的恥辱,這場復仇之戰不可謂不成功。

然而,齊國的衰落並沒有給燕國帶來任何實質上的利益,反倒是給他人做了嫁衣,給燕國帶來了災難,加速了燕國的滅亡。

五國伐齊前夕,楚國已經走向衰落,韓國、魏國只能被動挨打,戰國已經形成秦、齊、趙三國爭霸的格局。三個強國,相互牽制。如果哪個國家敢發動滅國戰爭,必然遭致另外兩個強國和其他國家的聯合攻擊。曾經燕國內亂,齊國乘機入侵。秦國、趙國很快做出反應,重兵壓境,威脅齊國,齊國不得不從燕國撤軍,燕國因此逃過滅國的災難。雖然秦國連年發動對楚、魏、韓三國的進攻,但都是步步蠶食,不敢將步子邁得太大。即便如此,仍然多次被各國聯合進攻。如果不是有函谷關天險保障,秦國不知道被滅多少次了。

因此,無論是秦國、趙國還是齊國,想要對外發動戰爭,他們首先得考慮另外兩個強國的態度。要麼聯合對方,要麼讓對方保持中立,也就是我們說的“遠交近攻”。在強國的相互牽制下,列國之間雖然有戰爭,但總體上還是維持着某種微妙的平衡。燕國國力弱小,無力爭霸,只能謀求自保。在秦、齊、趙三強鼎立的格局下,任何一個國家想要滅掉燕國必然遭到另外兩個強國的反對,因此燕國本身是相對安全的,最多就是失去一些領土,但不致於被滅國。如果燕國外交政策運用得當,還可以利用三國爭霸,尋求盟友的支持中,謀取更多的利益。這正是在強國爭霸的時代,弱國的生存策略。

在這裏,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兩千年後,有個國家C國。C國領土廣袤,人口世界第一,但耐何科技落後,加之外敵的入侵和內戰的衝擊,整個國家千瘡百孔,國弱民窮。當時,有兩個超級大國A國和R國,他們是兩個對立的陣營。C國和A國發生戰爭,R國就在後面支持C國,C國和R國發生戰爭,A國就悄悄支持C國。因此,儘管A國和R國都可以吊打C國,但因爲相互牽制,在與C國發生戰爭時,他們需要考慮彼此的態度,導致他們不敢全面發動對C國的戰爭,而C國也正好利用這些機會和平崛起。


隨着五國伐齊成功,齊國走向衰落,完全失去了稱霸的資本。秦國再無後顧之憂,準備集中力量對付趙國。公元前260年,秦國舉全國之力,調集上百萬軍隊,與趙國進行了規模空前的戰略性決戰,全殲趙國主力,掃除了最後一個能夠與秦國抗衡的強敵,秦國的東進之路上再無對手。弱國的生存之道最好的就是利用強國之間相互牽制,借力打力,謀求自保甚至從中謀利。但前提條件就是你藉助的力量需要能夠與敵對力量是對等的,或者差異不大。齊國、趙國衰落後,天下諸國再也沒有能夠制衡秦國的力量。燕國借力打力,從中謀利或者謀求生存的機會已經完全消失。到了這種程度,國力弱小的燕國,只能坐等秦國打到家門口,走向滅亡。畢竟,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謀略實際上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五國伐齊,洗刷了燕國被齊國洗劫的恥辱,但從經濟上來看,燕國並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從軍事上來看,燕國也是損兵折將,國力並沒有因此而有任何提升。而齊國的衰落,也間接導致趙國的衰落,秦國一家獨大,燕國失去了在亂世中制衡強國,謀求生存的最後一絲希望,只能坐等秦軍打到家門口,直面死亡的氣息。公元前222年,秦國進軍遼東,燕國滅亡。這樣的結局,難道是雄心勃勃立志報仇雪恨的燕昭王希望看到的嗎?

話說到這個程度上,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事關國家的外交方針上,民族恩怨和國家利益,誰爲重誰爲輕?

英國帕麥斯頓勳爵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我們沒有永久的朋友,我們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我們的利益是永恆不變的,這些利益纔是我們應當遵循和追求的”。無獨有偶,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總統華盛頓在他總統任滿後發表的《告別詞》中也講過類似的話,“要將美國建成自由進步的偉大國家,最爲重要的是應該排除對某些個別國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對另一些國家則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與任何外國建立永久的聯盟。美國獨處一方,遠離他國,這種地理位置允許並促使美國能推行一條獨特的外交路線,使好戰國家不能從美國獲得好處,也不敢輕易冒險向美國挑釁”。

帕麥斯頓勳爵和華盛頓的講話事實上強調了國家的外交方針應以國家利益爲核心,而不應該把民族恩怨上升到國家層面。他們認爲,那些把人民感情和國家意志綁架在一起,把民族恩怨上升到國家關係的行爲顯然是非常愚蠢的,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燕昭王聯合秦、韓、趙、魏四國攻打齊國,或許是單純爲了復仇,或許是他有信心滅了齊國,想借助齊國資源壯大燕國。但無論是出於什麼理由,五國伐齊對燕國來說都是一場災難,是完全背離燕國利益的行爲。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的傳承,可以很好的啓迪着後人。舍其糟粕,取其精華,方便在前進的路上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V國地處中南半島,曾經遭遇A國入侵。幾百萬軍民在戰爭中死亡,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幾十年以後,V國卻選擇與A國全面合作。C國獲知後一臉迷茫,大呼,“你們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啊,A國曾經給你們帶來如此大的傷害,你還要和他合作嗎”。或許C國並不明白,V國並沒有忘記過去的仇恨,他們只是更看重國家的未來。通過與A國合作,V國可以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投資,學習先進的工業技術,這是符合V國國家利益的選擇。

同時,與A國合作,還可以藉助A國的力量制衡C國。V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一直想要吞併整個中南半島。任何一個國家旁邊出現了一個強國,無論這個強國有沒有入侵這個國家的打算,從理論上來講,來自這個強國的威脅就已經產生了。C國與V國相鄰,不可能坐視V國崛起,更不會容許他稱霸中南半島。C國與V國曾經就因爲V國想要吞併中南半島上的其他國家而大打出手,暴發了慘烈的戰爭,從此由朋友變成敵人。


V國很清楚,C國必將是其崛起道路上的最大威脅。而A國本土與V國本土相隔萬里,矛盾相對較少。再加上,A國與C國也是矛盾重重。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V國還可以藉助對付C國爲由從A國獲取更多的好處。甚至有傳言說,V國打算租借一個海港給A國,把A國經濟利益和V國捆綁在一起,以此震懾C國,讓C國不敢隨意對V國動手。

總而言之,國家的外交方針應以國家利益爲核心,而不應該把民族恩怨上升到國家層面那些把人民感情和國家意志綁架在一起,把民族恩怨上升到國家關係的行爲顯然是非常愚蠢的,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