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儀列傳》載有秦相張儀遊說燕昭王時說:“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秦開修築北長城的年代,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史家普遍根據秦開、秦舞陽的祖孫關係,並以荊軻刺秦王之年代爲準上推,認爲燕筑北長城當在燕昭王時。

大家好,我們的潔華街邊美食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20世紀80年代初,秦皇島市電業局董耀會、秦皇島市工業玻璃廠吳德玉、長春東北光學儀器廠張元華,在長城精神的感召下,徒步考察了明長城全程。考察後,他們以華夏子的名義出版了本書。全書在介紹歷代長城概況,明長城修建背景、建置的基礎上,以他們考察長城的先後次序,詳細忠實地記錄了明長城當時的狀況,爲後人研究長城留下了第一手資料。
董耀會 吳德玉 張元華 著
燕本作匽,或郾。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之一。燕國在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西端,建都於薊(今北京城西南),又以武陽(今河北省易縣南)爲下都,燕國亦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316年,燕王噲意欲改革,把王位讓給相國子之。但此舉非但未能強國,卻引起太子平和將軍市被起兵叛亂,齊宣王又乘機攻佔了燕國,燕王噲和相國子之皆死於戰中。從此燕、齊兩國結仇。燕昭王二十七年(前285),樂毅爲將,聯合各國攻破齊國,佔齊七十多城。此時,爲燕國鼎盛時期。燕昭王去世後,燕復又爲齊所敗,所奪之地全部喪失。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燕國築有南、北兩道長城。燕、齊兩國長期發生戰爭,爲防齊,燕修南長城。同時,秦國已逐漸強盛,東進圖霸,驅趙而威脅燕境。所以南長城也可作爲防趙、御秦的依託。
關於燕南長城,《史記?張儀列傳》載有秦相張儀遊說燕昭王時說:“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水經注》易水條載:“易水又東屆關門城西南,即燕之長城門也。”又載:“易水又東歷燕之長城,又東徑漸離城南。”
南長城的修建時間,據《史記?張儀列傳》載,燕昭王在張儀的遊說下,服從了秦國的連橫。張儀歸報,但未至咸陽,秦惠王卒。秦惠王卒於更元十四年,在燕則正值昭王元年,即前311年。由此可知,燕南長城當築於昭王之前無疑。
《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讀史方輿紀要》及《易州志》等歷史文獻中,有一些關於燕南長城走徑的記載:由今河北省易縣西南,向東南經徐水、雄縣至大城縣西南。
易縣燕南長城
關於燕北長城,《史記?匈奴列傳》載:“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爲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秦開修築北長城的年代,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史家普遍根據秦開、秦舞陽的祖孫關係,並以荊軻刺秦王之年代爲準上推,認爲燕筑北長城當在燕昭王時。如果此推斷合理,則燕北長城爲戰國時期最後修的一道長城。
關於北長城的走徑幾乎沒有記載,僅有起於造陽,止於襄平兩點。但近些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多倫、赤峯及河北省圍場縣等地,發現不少燕長城遺址。
建平縣燕北長城
據《承德府志》載,清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皇帝巡幸木蘭圍場,發現了一段東西長四百餘里的古長城,並在今圍場縣新撥鄉岱尹梁北鐫立《古長城說》石碑一塊。碑文所記載的長城遺址,即爲燕北長城,後爲秦始皇所用。
摘自《明長城考實》
可至天貓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旗艦店選購
首部全面記述中國長城的大型史志體學術著作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