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益于背后运营团队的专业化造星体系,塑造背景,集中选拔,组团出道,建立人设,培养技能,导演摩擦等等,这一系列操作都是研习日韩女团的成长模式。火箭少女即将解散,或许对于粉丝们来说是一个悲伤的消息。

2018年的夏天,《创造101》火爆全网,作为中国首档女团青春成长综艺节目。尽管依旧披着韩综的皮肤,但是依旧在全国掀起一股“101热”。

当时大事儿哥并没有随波逐流,因为确实对于女团没有太多的兴趣去关注。让我开始关注火箭少女101还是得从沈腾的电影里面说起。《卡路里》和《西红柿首富》的合作无疑上双赢的局面,卡路里之歌一时间广泛热议,饭制版层出不穷。

但是或许火箭少女101的某个成员,在娱乐圈的巅峰时刻应该就是刚出道的两年吧。

由于火箭少女101是限定团,只有两年的合作时间,时间一到,各自单飞。火箭少女的官方微博已经发出了倒计时的声明,这则声明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十一人的绑定关系即将消失,微博命名也可以不用加个“火箭少女101”的前缀来表明自己的归属。

对于那些事业顺风顺水的人来说,算是脱离了最后一层束缚;而对于本身人气冷清,全靠女团加持的人来说应该做好新的打算,是继续留在娱乐圈,做一名“雪花”,还是离开娱乐圈,开始新的一段人生。

工业化模式的造星活动

对于这种工业化造星的模式,很多人表示不近人情,太冷酷,但也只能被动去接受。因为这就是这种模式的特点。

火箭少女101之所以在中国大获成功,广吸流量。得益于背后运营团队的专业化造星体系,塑造背景,集中选拔,组团出道,建立人设,培养技能,导演摩擦等等,这一系列操作都是研习日韩女团的成长模式。

其中工业化生产的偶像IP一个明显而有趣的标志在于“人海战术”的运用。从早期台湾的“Twins”两人团、“S·H·E”三人团,到火箭少女101的十一人团,团体成员的人数越来越多,日本AKB48女团人数甚至多达130人。在保证质的同时,提高量的投入,就能收获成比增长的粉丝流量。不同的好看皮囊和有趣灵魂,总会吸引到粉丝的。

粉丝经济的崛起和专业化运营体系的成熟,是女团如此令人着迷的主要原因。粉丝经济促生女团的“人海战术”,单个艺人吸引粉丝数量有限,组合成女团就能够将粉丝数量“攒起来”。同时数量庞大的成员能够稀释单个成员的重要性,能够降低团员离开导致团体解散的风险。对于运营公司来说,“艺人”的商品属性更加浓厚。

粉丝角色转变

在以前传统的选秀节目中,电视单向地传播信息,粉丝只能在电视机前收看。被动接受综艺节目的信息,尽管有喜欢的艺人和明星,但由于距离感,让受众对此的兴趣普遍一般。

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在网络“养成类”选秀节目中,粉丝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原来被动的接受者,旁观者到现在的参与者。

粉丝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声,影响节目的进程,这强化了粉丝的地位和权利。在《创造营》这档节目中,粉丝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发声为支持的艺人打CALL;参与投票;创建话题进行讨论;建立群组结识同样爱好的群体;讨论话题的热度也会影响偶像的出镜率和曝光度。

当下最主流的讨论社区应该就是新浪微博里的超话社区——用来发布偶像信息的巨大的粉丝集合地。粉丝们可以在超话社区中发布传播关于偶像的美图、表情包、视频等,相互影响,彼此互动,增强自己的认同感,同时也能表明自己“铁粉”的身份立场。粉丝们在类似这种互动中不断强化了自身存在感。

而运营公司也懂得迎合受众需求,开展粉丝投票活动,“你一票,我一票,大家雪花都出道。”同时也积极举办线下签名会,握手会。让以前只能在电视机见面的艺人零距离接触粉丝。这更是加强了节目与粉丝之间的双向交流。

泛娱乐化的负面社会影响

据资料显示,网络选秀的节目受众多为心智未成熟的学生,不成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去PICK自己喜欢的偶像。

然而在这个阶段,他们并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三观也没有健全起来,过得追星只会让自己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都是充斥在造星节目之中,而还在成长的青少年们,不能因为这些娱乐目的的节目而沉沦。

在飞速造星的当下建立起健康的粉丝文化,对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进行正确的规制,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文化价值观,解决好节目制播与观众价值观树立之间的平衡已是迫在眉睫。

娱乐圈是个圈,很多人想出去,很多人想进来。

火箭少女即将解散,或许对于粉丝们来说是一个悲伤的消息。但是对于某些当事人来说,说不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相关文章